王琦 李迎春 陳雪
新生兒黃疸即指新生兒時期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導致患兒發生以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1]。臨床將該病劃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兩種類型,多數新生兒的黃疸能自行消退,但少部分黃疸患兒會誘發嚴重高膽紅素血癥,乃至造成膽紅素腦病,致使患兒出現腦細胞功能代謝紊亂及神經損害[2]。對此,盡早對新生兒黃疸施予合理治療干預,對減少膽紅素腦病出現幾率、改善患兒生存質量有相當重要的意義?,F階段,臨床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手段以藍光照射療法為主,但關于藍光療法的照射頻次和時長并無統一、明確標準[3]。為探究最合適的藍光療法方案,本文擇取本院收治的294 例黃疸新生兒為對象,分組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療法與長時藍光照射療法,并評價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差異,詳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294 例黃疸新生兒為調查對象,全部患兒均有不同程度黏膜、皮膚、鞏膜黃染等現象,采取Bhutani曲線及≥35 周不同胎齡及不同高危因素的生后小時齡光療標準予以確診,其家長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活動;排除存在藍光照射禁忌證及臨床資料不完善的患兒。其中,男153 例,女141 例;日齡1~22 d,平均日齡(10.5±3.84)d;胎齡34~42 周,平均胎齡(37.6±1.47)周。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上述患兒分為試驗組和常規組,各147 例。
1.2 方法 常規組黃疸新生兒予以長時藍光照射療法,操作方法:在嬰兒培養箱內使用藍光燈(藍光波長范圍為460~480 nm)進行照射治療,合理設置嬰兒培養箱溫度,一般以30~32℃為宜,做好嬰兒培養箱消毒處理,調整嬰兒培養箱濕度,控制為50~60%,照射1 次/d,持續照射12~16 h/次;治療期間,在患兒眼部、陰部等部位覆蓋防照射罩,防止脆弱器官被藍光照射而出現損傷,對重癥黃疸患兒可適當延長光療時間,但不得>24 h,同時注意為患兒補充水分,防止其出現脫水現象;每照射1 h,要為患兒更換1 次體位,避免出現血液流動障礙;對情緒煩躁、依從性差的患兒要通過輕柔撫摸其身體來加強患兒安全感。
試驗組黃疸新生兒予以短時多次藍光療法,除了藍光照射時間和次數與常規組不同之外,其他措施和參數設置相同,藍光照射治療,2次/d,持續照射4 h/次,間隔2 h,再進行1 次4 h 的藍光照射。
兩組黃疸新生兒均連續治療4~8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4]:經治療后,若新生兒黃疸癥狀消除,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水平均<100 μmol/L,皮膚、虹膜、排便等已經恢復正常,視作治愈;若新生兒黃疸癥狀大部分消除,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水平的下降值都超出原值60%但<70%,皮膚、虹膜、排便等顯著好轉,視作有效;若新生兒黃疸癥狀、血清膽紅素水平等都無較大改善,或有持續惡化趨勢,視作無效??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炎皮疹、脫水、體溫異常、煩躁哭鬧、腹瀉、母乳減少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黃疸新生兒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黃疸新生兒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 (,μmol/L)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變化情況 (,μmol/L)
注:與常規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胎兒娩出之后的2~5 d 是黃疸高發時期,新生兒黃疸可劃分為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于新生兒出生后2~3 d 出現,4~5 d 可達高峰,5~7 d 逐漸消退,早產兒會有所延長,黃疸患兒的癥狀表現除了鞏膜、皮膚、黏膜發黃之外,還可能出現輕度食欲不振,或無其他癥狀。而病理性黃疸通常在胎兒出生后1 d 內便會出現,且2~3 周仍未消退或者消退后再次出現,新生兒溶血、頭顱血腫、窒息、缺氧、敗血癥、酸中毒、低血糖等是其高危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療相關癥狀持續加重,游離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造成基底神經節、海馬、下丘腦等神經核和小腦神經元壞死,造成永久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5]。鑒于此,臨床上相當重視病理性黃疸的治療干預。當前,藍光照射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作用機制是因為膽紅素分子可以吸收光線,且易被分解成異構體,這些異構體可溶于水,繼而通過尿液排出機體外,使患兒體內膽紅素濃度下降,糾正其黃疸癥狀。使用藍光照射治療時其波長主峰為420~480 nm,膽紅素吸收光線最強波長是450~460 nm,所以可取得較好療效[6]。藍光療法主要包括長時間連續藍光照射法和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如果采取傳統的長時間連續藍光照射法對黃疸患兒實施治療,操作較為簡便,但容易誘發皮疹、脫水、發熱、煩躁哭鬧、腹瀉等多種不良反應[7]。故一些學者建議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對患兒實施治療;據既往報道提示,長時間藍光照射可致人體本能地出現免疫藍光,進而影響到臨床療效,若接受短時多次藍光照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機體耐光性功能的發揮,并有助于減少相關不良反應[8]。黃家彬[9]在其實驗研究中對50 例黃疸新生兒(觀察組)施予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其治療總有效96.00%顯著高于施予長時持續藍光照射治療的黃疸新生兒(對照組)的82.00%,總膽紅素水平、游離膽紅素水平都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新生兒的22.00%;此次研究和黃家彬[9]研究報道的結果較為接近。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8%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9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黃疸新生兒的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長時持續藍光治療,能更好地改善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且有助于減少光療的不良反應,安全性更好,具有較高的推廣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