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民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一種常見骨折類型,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且圍手術期大出血增加了術后感染及血栓栓塞風險。研究表明髖部骨折術中出血量達1500 ml,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血紅蛋白急劇降低,下降幅度與術中出血量不相符,提示圍手術期隱性失血明顯[1]。氨甲環酸又名止血酸,可用于急慢性及纖溶亢進所致的各種出血。有研究表明氨甲環酸可減少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手術失血量,本次研究通過分析本院收治的63 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局部應用氨甲環酸治療并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2020 年3 月在本科治療的123 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 例)及觀察組(63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68.5±7.3)歲;骨折AO 分型:A1 型16 例,A2 型30 例,A3 型14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70.2±6.2)歲;骨折AO分型:A1 型13 例,A2 型35 例,A3 型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X 線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②患者與家屬均簽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心、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②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排除伴有精神疾病史及惡性腫瘤患者。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會批準(批準號:20170412)。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制定手術方式,如無手術禁忌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治療,術中常規靜脈輸液及術后抗感染等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切口內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10 min 后引流。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應用1%氨甲環酸注射液(江蘇朗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851)與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10 min 后引流,術后12 h皮下注射肝素鈉5000 U 預防深靜脈血栓。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總失血量及隱性失血量;②通過術前及術后抽血化驗觀察患者凝血功能及纖溶功能變化情況。凝血功能指標包括PT、APTT,應用免疫比濁法測定D-D;纖溶功能指標包括患者血清t-PA[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失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失血量(575.24±112.74)ml、隱性失血量(467.73±103.44)ml 均少于對照組的(985.52±163.48)、(724.89±134.55)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及纖溶功能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PT、APTT、D-D、t-P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PT、APTT、t-P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D-D 水平高于手術前,但觀察組D-D(302.13±43.14)g/L 低于對照組的(582.61±50.23)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失血量比較 (,ml)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失血量比較 (,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及纖溶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及纖溶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手術后比較,a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出血量多,老年患者機體抵抗能力差,圍手術期大量出血會導致患者術后感染風險增加,且轉子間骨折以隱性出血為主,患者臨床發現晚,救治不及時很容易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生命。研究表明該類患者術前及術后應用氨甲環酸可提高術后止血效果,減少圍手術期出血量。
氨甲環酸又名對氨甲基環己烷甲酸,可用于急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所致的各種出血。轉子間骨折患者手術后纖維蛋白分解加速、血管通透性增加,纖溶系統亢進,同時血管出血癥狀及機體應激也會造成血液高凝狀態。藥理研究表明[3],氨甲環酸一方面可通過纖溶酶與纖溶酶原親和纖維蛋白部位,組織纖溶酶與纖維蛋白結合,降低纖溶酶活性及后繼級聯反應,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與凝血酶相對增加;另一方面凝血酶可激活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血管緊張素等收縮血管物質,為血小板聚集提供條件;同時還可促進血小板致密顆粒釋放抗纖溶酶、腺苷三磷酸等加速血小板聚集,提高患者圍手術期止血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總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PT、APTT、t-P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D-D 水平高于手術前,但觀察組D-D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患者機體產生應激反應,體內纖維蛋白系統活化,患者血清中D-D 水平升高,這是由于機體損傷后加速了局部纖維蛋白分解過程,應用氨甲環酸后,患者體內D-D 水平降低,且局部組患者D-D 水平最低,這是由于局部應用氨甲環酸創面位置處血藥濃度大,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強。這與楊康等[4]研究氨甲環酸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對于纖溶功能改變不明顯相一致。臨床轉子間骨折術后患者應用氨甲環酸時要注意其潛在血栓形成風險,盡管本次研究對象無一例出現深靜脈血栓,但局部藥物應用可適當減少藥物用量,使血栓發生風險降低。有大量研究[5-8]表明手術結束時局部應用氨甲環酸是有效與安全的,可減少手術出血量,且未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局部與靜脈應用氨甲環酸可減少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總失血量、隱性失血量,術后止血功能與抗纖維蛋白溶解效果優于對照組,且局部應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