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榆 祝秀芳 梁敏 蔡珊 賴樂瓊
在臨床中,小兒睡眠障礙主要是指睡眠期間的生理異常現象或者各種行為,患兒機體系統和環境作用導致功能失調從而出現睡眠障礙癥狀。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呼吸系統等相關疾病和睡眠障礙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1]。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存在小兒睡眠障礙癥狀的患兒占比40%,尤其是行為性失眠的發生率最高。患兒典型的臨床癥狀為:夜醒、入睡困難等,對認知水平及情緒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患兒學習記憶力下降,除此之外患兒還可能存在生長發育遲緩、多動、易怒等問題,危害較大。身體因素(呼吸道疾病、大腦發育延遲、維生素D 缺乏)和外界因素(父母睡眠打鼾、不良家庭環境)是導致小兒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針對身體因素,應該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在身體因素中,維生素D 缺乏導致小兒睡眠障礙最為常見,應該為患兒補充維生素D,從而有效控制睡眠。與此同時,家長應該改變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諧家庭關系,可降低小兒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本文擇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接收的小兒睡眠障礙患兒,觀察維生素D 對小兒睡眠障礙癥狀改善及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接收的80 例小兒睡眠障礙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利用隨機數字表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女17 例,男23 例;年齡最小1 歲,最大8 歲,平均年齡(5.42±1.62)歲。觀察組:女16 例,男24 例;年齡最小2 歲,最大7 歲,平均年齡(5.39±1.2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患兒;②本次研究獲得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無嚴重代謝性疾病患兒;⑤無心臟及軀體疾病患兒;⑥無腦部疾病患兒。排除標準:①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患兒;②排除無法配合抽血患兒;③排除合并急慢性傳染病患兒;④排除長期使用驚厥藥物患兒。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也可聽一些輕柔的音樂,改善睡眠情況。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給予阿米替林(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561)治療,在患兒睡前服用,初始劑量為12.5~25.0 mg/次,每晚1 次。觀察組開展維生素D 治療,給予患兒維生素D[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初始劑量為400 IU/次,1~2 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2]:根據不同的治療程度可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患兒在治療后睡眠障礙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兒在治療后睡眠掌握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兒在治療后睡眠障礙癥狀無好轉現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炎性因子水平,主要包括:TNF-α、IL-1、IL-2,密切觀察患兒實際情況,詳細記錄并實施對比。③比較兩組呼吸道感染和睡眠障礙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TNF-α、IL-1、IL-2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ng/L)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n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呼吸道感染和睡眠障礙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呼吸道感染6 例,睡眠障礙7 例;觀察組發生呼吸道感染1 例,睡眠障礙1 例。觀察組呼吸道感染率2.50%、睡眠障礙發生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0%、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39、5.0000,P<0.05)。
在人體的生命過程中,睡眠是重要的生理過程。人一生中,睡眠的時間高達30%。通過睡眠可恢復精力,消除疲勞,同時對人體生長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睡眠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3]。對于兒童來說,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睡眠和體格生長、智力發育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有效的睡眠能夠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兒童時期,小兒睡眠障礙屬于常見的疾病。現如今,對小兒睡眠障礙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一定效果。維生素D 的生理作用比較廣泛,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維生素D 不但有助于鈣磷吸收,還可調節諸多生理功能。針對小兒睡眠障礙患兒給予維生素D 可改善相關癥狀。有關研究表明[4],兒童的腦內維生素D 受體主要分布在下丘腦、中央灰質、中縫核以及黑質中。該部位和睡眠關系密切,如果該部位嚴重缺乏維生素D,就會導致小兒睡眠障礙疾病。
本文研究可以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維生素D是機體必需物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夠合成維生素D,從而滿足人體的需求。現如今,人們戶外活動減少,體內的維生素D合成比較少。人體補充維生素D后,和維生素D 蛋白結合在一起,直至腎臟和肝臟,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25-(OH)2D3,充分發揮維生素D 受體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分析炎性因子水平,觀察組TNF-α、IL-1、IL-2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施維生素D 治療方案,可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進行調節,并釋放出炎癥因子,從而對多種細胞因子釋放進行抑制。和正常嬰兒相比,小兒睡眠障礙患兒的炎癥因子水平逐漸更高,增加了疾病的發生率。患兒一旦缺乏維生素D,體內鈣磷代謝障礙現象比較嚴重,減低了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危害較大[5,6]。需要注意的是,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升高也會出現抑制睡眠現象。觀察組呼吸道感染率2.50%、小兒睡眠障礙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給予患兒維生素D,可促使患兒B 細胞分化成熟,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針對小兒睡眠障礙患兒給予維生素D,可調整其睡眠,主要是通過調節患兒的生理性睡眠因子,進一步調節睡眠生理功能。患兒服用維生素D 后,能夠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眾所周知,鈣元素是兒童生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對兒童生長具有嚴重的影響。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針對小兒睡眠障礙患兒應該給予維生素D 的同時對鈣進行補充,從而改善患兒睡眠障礙癥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屬應該及時給兒童補充維生素D,從而對小兒睡眠障礙進行預防。可通過飲食、藥物等補充兒童的維生素D,增強體質,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進一步預防疾病。
綜上所述,給予小兒睡眠障礙患兒維生素D 進行治療,可改善炎癥因子水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