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昌,王 燕
(1.河南省臺前縣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二科,河南 臺前 4576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介入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腦血管供血不足是大腦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所致腦功能障礙,腦部動脈硬化為主要病因。腦血管供血不足可導致吞咽困難、吐字不清等運動神經(jīng)功能異常癥狀,也可引發(fā)眩暈、視物不清等感覺功能障礙,部分患者還可出現(xiàn)表情淡漠、智力衰退等精神意識異常癥狀,故需加強早期診斷、治療[1]。西藥治療停藥后病情易反復,且長時間應用不良反應較多[2]。腦血管供血不足屬中醫(yī)“頭痛”“眩暈”等范疇。氣虛血瘀,阻塞經(jīng)絡(luò),血行不暢,腦失濡養(yǎng),從而發(fā)病[3]。本研究用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診治患者,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0~72歲,平均(63.23±2.41)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1.35±0.41)年;缺血部位:大腦中動脈16例,基底動脈14例,前動脈11例,后動脈5例。研究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50~73歲,平均(63.28±2.49)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1.41±0.55)年;大腦中動脈15例,基底動脈15例,前動脈12例,后動脈4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缺血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中腦血管供血不足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癥狀、頭顱多普勒超聲等綜合檢查確診;②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醫(yī)標準,為氣虛痰瘀互阻型,主證為頭昏頭重、頭暈目眩、頭部疼痛,次證為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懶言氣短、舌體胖大等;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腦出血、腦梗死等顱內(nèi)疾病;②患有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臟器疾病或惡性腫瘤;③過敏體質(zhì)。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片(山東健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610)25mg,口服,日3次;維生素E(浙江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國藥準字H33020224)0.1g,口服,日3次。治療14天。
研究組給予天麻澤瀉湯。丹參30g,葛根24g,澤瀉20g,地龍、川芎各15g,桃仁、紅花、當歸、竹茹各12g,膽南星、天麻各10g,甘草6g。水煎,1次服150mL,1日2次。治療14天。
根 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醫(yī)癥狀積分評估,包括頭昏頭重、頭暈目眩、頭部疼痛、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懶言氣短、舌體胖大7項,分無、輕、中、重以0~3分表示,總分21分。
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變化,包括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前動脈,后動脈。
不良反應,包括嗜睡,胃腸道反應等。
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醫(y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大于等于90%為基本治愈。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70%~90%為顯效。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25%~69 %為好轉(zhuǎn)。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小于25%或增加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6 14.35±2.15 3.02±0.75對照組 46 14.29±2.21 3.55±0.87 t 0.132 3.129 P 0.448 0.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c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cm/s,±s)
組別 例 中動脈 基底動脈 前動脈 后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6 105.62±28.66 72.62±18.55 68.33±25.21 55.62±15.75 115.26±45.27 82.65±20.51 74.22±18.62 54.26±11.25對照組 46 106.05±30.06 82.63±19.22 68.29±24.16 62.16±17.25 114.96±46.02 93.16±24.62 72.35±19.02 61.62±12.04 t 0.070 2.542 0.008 1.899 0.032 2.225 0.476 3.029 P 0.472 0.006 0.497 0.030 0.487 0.014 0.317 0.002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例(%)
腦血管供血不足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由大腦動脈硬化、局部血液供應異常所致,表現(xiàn)為頭暈眩暈、肢體麻木、記憶力減退[7-8]。治療包括鹽酸氟桂利嗪片、維生素E等。鹽酸氟桂利嗪片是選擇性鈣超載阻滯劑,能對紅細胞鈣超載進行抑制,使紅細胞在缺氧狀態(tài)下仍維持變形能力,以改善腦循環(huán)[9]。
腦血管供血不足屬中醫(yī)“頭痛”“眩暈”等范疇。為納運失常,水濕痰濁,困阻中焦,濁陽上犯,引發(fā)頭暈、頭昏等。或久病血瘀,阻遏脈絡(luò),清竅失養(yǎng),引發(fā)眩暈。引發(fā)眩暈、頭痛。治療當活血化瘀,祛痰除濕。天麻澤瀉湯方中天麻、澤瀉、竹茹、膽南星化痰、祛濕,丹參、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葛根、地龍、當歸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消痰,甘草益氣補中、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除濕之效。藥理研究證實,天麻可促使機體血液黏稠度降低,且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微循環(huán)等作用[10]。澤瀉可改善動脈粥樣硬化,促進主動脈收縮松弛[11]。地龍可促使血漿組織中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提升,溶解血栓,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降低血液黏稠度[12]。
天麻澤瀉湯治療腦血管供血不足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