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康紫厚
(河南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本研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聯合循經針刺治療血管性頭痛寒濕瘀滯證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寒濕瘀滯型血管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31~72歲,平均(40.6±3.9)歲;病程15~40個月,平均(32.7±5.3)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27例;年齡32~69歲,平均(39.4±2.6)歲;病程16~39個月,平均(33.9±2.6)個月。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神經病學(第7版)》[1]中血管性頭痛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寒濕瘀滯證血管性頭痛診斷標準:伴寒凝血瘀證,癥狀可見頭痛、疾病經久不愈、畏寒肢冷、舌質紫黯伴有瘀點、苔薄白以及脈沉細澀等。
納入標準:①血管性頭痛發作頻率每月大于等于3次;②無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③未服用預防血管性頭痛發作的藥物。
排除標準:①有服用止痛藥物;②有服用預防血管性頭痛發作的藥物;③患有嚴重的癲癇、精神病等;④不屬寒濕瘀滯證。
兩組均用循經針刺法治療。循經針刺法:患者呈仰臥位或坐位,雙膝屈曲約90°。選2寸毫針(吳江市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046號)。穴位常規消毒局部皮膚。根據患者頭痛的部位分經取穴,枕部頭痛依次取后溪、天柱、昆侖、玉枕、風府、風池等穴位行針刺。巔頂疼痛取涌泉、百會、內關、太沖、四神聰穴位行針刺。顳部疼痛取陽輔、率谷、外關、風池、太陽、絲竹空行針刺。額部疼痛的患者取曲池、印堂、合谷、陽白、頭維、攢竹。針刺操作:由針刺的位置決定患者的體位,捻轉使產生酸、麻、脹、重感,得氣后平補平瀉;行針刺得氣后,每10min行針1次,需留針30min,達到捻轉補瀉目的。針刺治療6天為一療程,日1次,1個療程結束休息1天。
觀察組加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藥用炙麻黃11g,細辛13g,炮附子17g,天花粉19g,防風9g,生黃芪18g,生甘草7g。煎藥時首先將炮附子放入先煎一段時間(1~2h),隨后再放入其他藥,水煎至200mL,早晚各服1次,1次100mL。7天為一療程。
兩組治療4個療程。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癥狀的變化情況,包括單次發作持續時間、頭痛發作天數、頭痛發作次數及疼痛評分等內容。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的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及血漿黏度3項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QOL)評價,問卷參照疼痛調查表(BPI)中的QOL有關評價標準,本問卷就睡眠、行走能力、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情緒5個項目設置問卷,每項指標分值區間為0~10分,10分指完全受影響,0分指未受影響。
用疼痛程度數字評估量表(NRS)進行疼痛評分,采用10分制進行評價,0分表示無疼痛感覺,10分表示疼痛劇烈。讓患者自己選出一個自己認為能代表此刻疼痛程度的數字。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標準,記錄治療前后頭痛持續時間、發作次數、疼痛評分及伴隨癥狀,并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自評,各項目依據相加得到積分進行療效評定。顯效:頭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積分減少大于50%,血流動力學檢查指標正常。有效:頭痛等癥狀明顯緩解,積分減少20%~50%。無效:頭痛等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積分減少小于20%。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癥狀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癥狀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癥狀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單次發作持續時間(h)頭痛發作天數(d)頭痛發作次數(次/月)疼痛評分(分)觀察組治療前4.01±0.82 4.81±0.49 3.28±0.41 7.89±0.92治療后 1.29±0.37* 1.69±0.29*△ 1.58±0.31*△ 3.69±0.51*△對照組治療前3.98±0.43 4.78±0.88 3.69±0.37 7.64±0.57治療后2.46±0.68* 3.46±0.34*3.08±0.44*4.87±0.3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g/L)血漿粘度(mPa·s)觀察組治療前 50.69±3.07 3.79±2.01 3.38±0.31治療后 39.38±2.19*△ 1.79±0.37*△ 1.89±0.31*△對照組治療前 51.36±2.74 3.88±1.96 3.35±0.68治療后 43.69±3.02* 2.78±0.92* 2.43±0.4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睡眠 行走能力 日常生活 日常工作 日常情緒觀察組 治療前 6.89±2.01 4.09±1.01 6.89±1.36 6.55±1.21 7.94±1.02治療后 2.69±1.32* 1.66±0.79* 3.54±0.84* 3.21±0.72* 3.05±1.11*對照組 治療前 6.87±2.31 4.21±0.98 6.47±1.03 6.88±1.43 7.83±0.79治療后 3.74±1.98*△ 2.87±0.92*△ 4.27±0.99*△ 4.73±0.99*△ 4.89±0.6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血管性頭痛屬中醫 “頭風”“頭痛”范疇。血瘀氣滯、陽氣虛損、外染濕熱風寒,均會導致頭痛。病灶常見于腎、脾、肝[3]。肝氣瘀滯,滯郁化火致腎水不足,故而頭風;又或脾虛胃弱、勞累過度所致氣血不足、脈絡滋養不順,故而頭風。氣血瘀滯致脈絡不暢,陰陽失調,不通則痛。故治療應重在通絡止痛[4]。
循經針刺法針對頭痛部位行分經取穴,枕部頭痛其重要穴位為風池位,有平肝息風、通利官竅的功效,后溪穴可緩解頭項強痛、耳鳴耳聾,天柱穴可化氣壯陽、祛風解表,昆侖穴可散熱化氣、疏風通絡,玉枕穴可升清降濁、清熱明目,風府穴可維絡全身、祛風通絡。諸穴合用,可疏風解表、清頭明目,有效緩解枕部頭痛。巔頂疼痛其太沖穴是為肝經原穴,有緩解頭痛、控制血壓的功效,涌泉穴可補益腎經、治療休克,百會穴可醒腦開竅、寧心安神,內關穴可寬胸散結、寧心止悸,加之四神聰穴位;諸穴合用,行針后可疏肝導瀉,順氣化火。顳部疼痛其要緊穴位為太陽穴,有清熱瀉火、明目止痛之功,陽輔穴可舒筋活絡、清熱散風,率谷穴可降濁除濕、鎮驚止痛,外關穴可聯絡氣血、補陽益氣,絲竹空穴可散風止痛、清火明目。諸穴合用,可止痛醒腦,消除疲勞。額部疼痛主要取合谷,是為大腸經原穴,能疏通瘀滯,治療頭痛。曲池穴可清熱解表、散風止癢,印堂穴可明目通鼻、寧心安神,陽白穴可生氣壯陽、祛風活血,頭維穴可疏通血管、清熱解表,攢竹穴可吸熱生氣、明目清心。諸穴合用,可鎮靜止痛,通經活經[5]。現代醫學認為針刺治療能夠有效擴張血管,疏通血液,緩解肌肉痙攣,對大腦組織局部循環和供氧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同時,針刺能夠對交感神經進行調節,通過阻斷疼痛信號在中樞神經傳導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以麻黃主太陽,辛溫入肺,能夠散太陽之寒;細辛主太陽、少陰,辛溫善止痛;附子辛溫通絡,歸腎經,能夠散寒止痛,增添陽氣,助太陽散寒,同時能夠補腎陽,化濕邪,防止外邪入侵。三藥同用可通絡止痛,散寒助陽,遂頭風易除[6]。防風止痛效果明顯,能夠有效緩解血管性頭痛;黃芪可固表止汗、托毒生肌、補氣升陽;生甘草為使藥,具有補氣健脾、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功效。諸藥合用,能夠溫陽固表,散寒助陽,有效治療頭痛。李繼彬[7]通過對45例偏頭痛患者行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后發現其療效較好,麻黃主要含偽麻黃堿及麻黃堿,其具有散熱、消炎及鎮痛的效果。大劑量服用細辛可有顯著的鎮痛效果。附子內主含烏頭堿類生物堿,具有調節體溫、止痛的功效。三藥同用,能有效治療頭痛。藥理研究表明,麻黃附子細辛湯提取物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從而有效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麻黃附子細辛湯聯合循經針刺治療血管性頭痛寒濕瘀滯證有較好療效,可緩解頭痛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生存質量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