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華,劉自貴,石 林,唐德彬,鐘興軍,曾 強,徐紅艷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骨一科,重慶 墊江 408300)
髖部骨折手術后患者處于制動狀態,容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主要與術后長期臥床影響下的血流回流障礙有關。本研究將黃芪八珍湯法應用于髖部骨折手術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63~86歲,平均(76.2±9.8)歲。研究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69~84歲,平均(74.2±7.9)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CT、X射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并擇期進行髖部骨折手術;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入組前3個月曾接受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對研究藥物過敏或伴有影響藥物吸收疾病。
治療組用黃芪八珍湯治療。藥用黨參20g,茯苓15g,白術15g,甘草6g,川芎15g,當歸15g,熟地15g,白芍15g,黃芪40g,三七15g,丹參20g,雞血藤20g。中藥先用冷水浸泡20~30min,用煎藥包裝一體機加熱煎煮40min,真空擠壓藥渣,中藥湯劑與藥渣分離,煎煮3個處方,共分離中藥湯劑9袋,真空包裝1袋100mL。術后8h開始服用免煎中藥湯劑,日3次,餐前0.5h口服,1次1袋。治療4周。
對照組用利伐沙班片20g,日3次口服。治療4周。
檢測血漿APTT、PT,D-dimer的水平變化,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DVT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DVT發生情況比較 例(%)
兩組用藥前后APTT、PT、D-D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前后APTT、PT、D-D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用藥前后APTT、PT、D-D指標比較 (±s)
組別 時間 APTT(s) PT(s) D-D(μg/mL)治療組 用藥前用藥4周后25.09±2.23 42.19±2.99 9.87±1.15 16.81±1.78 2.10±0.08 0.93±0.08對照組 用藥前用藥4周后24.83±2.10 31.47±3.05 10.09±1.16 10.22±1.53 1.95±0.07 1.93±0.11 t 20.2323 5.9840 8.9408 P 0.000 0.014 0.009
老年髖部骨折在骨科疾病中較為常見,髖部骨折術后并發癥中較常見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DVT),原因主要與血流動力的改變以及靜脈損傷和凝血機制異常等幾個因素有關[1]。而促使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術后長期臥床,血液循環不暢或者相對停滯導致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影響術后疾病的恢復。利伐沙班片是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藥,其使用過程中無需監測凝血指標和不斷的劑量調整,且其具有給藥途徑簡單、治療窗寬、無反跳和抵消作用等諸多優勢[2]。藥動學監測結果顯示,利伐沙班可有效切斷外源性及內源性凝血途徑,實現強效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這歸功于其高度選擇性和競爭性抑制呈游離狀態的Xa因子及凝血酶原活性[3]。
中醫認為,深靜脈血栓屬于中醫的“瘀證”范疇。髖部骨折手術后,血溢脈外,形成淤血,淤血阻礙氣血運行,氣不行血,氣血凝結則氣滯血瘀[4]。黃芪八珍湯具有補益氣血、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方中黃芪補氣固表、補氣活血,三七散瘀、消腫、定痛,丹參活血、祛瘀、止痛,川芎活血通經、祛瘀止痛,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行血、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高凝、高聚、高黏狀態,抑制血液非正常凝結。三七中的三七素可誘導血小板釋放凝血物質,而其總皂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三七總皂苷有降低人體凝血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紅細胞聚集的作用,可防治血栓形成。
APTT測定是觀察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是內源性凝血系統較為敏感、簡便和常用的篩選指標;PT測定是觀察凝固所需的時間即凝血酶原時間,是外源性凝血系統常用的篩選試驗指標;D二聚體是一種特異性的纖溶系統標記物,了解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的試驗,是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篩選的重要指標[5]。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DVT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血漿PT、APTT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血漿D-D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黃芪八珍湯預防髖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較好,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