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莎莎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甲乳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乳腺癌是女性高發的一種臨床常見疾病。目前首選治療方案是進行乳腺癌切除,而切除后較普遍患者有上肢淋巴水腫癥狀,肢體活動嚴重受到影響。本研究在常規理療基礎上加用活血通絡消腫方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112例,均為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試驗組62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8.94±9.73)歲,平均體質指數(23.25±3.19)kg/m2,上肢淋巴水腫平均病程(3.42±1.12)年。試驗組平均年齡(56.89±10.91)歲,平均體質指數(22.51±2.47)kg/m2,上肢淋巴水腫平均病程(3.51±1.27)年。兩組年齡、體質指數以及上肢淋巴水腫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醫院科室、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術后單側上肢淋巴水腫[1-2];②年齡18~75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無其他因素導致水腫或肢體活動受限;②上肢皮膚外部過敏、潰爛等急性感染;③孕婦;④不具備讀寫能力,患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⑤上肢有血栓且存在遠端轉移跡象。
兩組均用淋巴引流常規理療方式。醫生依次按腋窩-鎖骨-患肢遠端的順序來回在患者皮膚上按摩。每次0.5h,每周3次。4周為一療程。
試驗組加用活血通絡消腫方(自擬)。藥用黃芪、桑枝各30g,生地黃、伸筋草、防己、益母草、海桐皮各15g,水蛭、桔梗、當歸、白芍、川芎、桂枝,姜黃各10g;水煎,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以14天為一周期,2個周期為一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上肢周徑差值:測量治療前后肘橫紋上10cm上肢周徑,測3次,并記錄其與健側同位置差值。
上肢功能評定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3]:針對治療前后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和上肢癥狀的評定量表,總共有30個條目,評分=(患者條目得分總和-30)/1.2,得分為0~100分,0表示上肢功能正常,100表示上肢功能嚴重受限。
臨床癥狀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的癥狀包括疼痛感、上肢腫脹感、上肢活動度。
按臨床觀察標準[4]為上肢水腫程度分級:Ⅰ級為輕度水腫,功能不受影響,腫脹范圍僅限于上臂。Ⅱ級為上肢有明顯腫脹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腫脹范圍擴至前臂。Ⅲ級為重度水腫,腫脹呈象皮腫,上肢無法活動。顯效:上肢完全消腫。有效:上肢水腫減輕1個等級。無效:上肢水腫減輕不到1個等級或沒有任何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功能評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功能評定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功能評定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上肢周徑差值(cm) DASH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55±0.63 3.56±0.52*46.29±10.48 30.12±9.21*試驗組 62 4.69±0.45 2.63±0.37*47.10±10.81 24.26±8.91*t 1.370 11.041 0.400 5.735 P 0.170 <0.001 0.690 <0.00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比較 例(%)
當前上肢淋巴水腫的治療無特效藥物,加上療效難以持久、病情容易反復、患者的依從性低,故很難根治。常規理療主要是通過功能鍛煉和手法按摩兩種方式改善淋巴循環,可操作性高、易接受,但顯效緩慢、少數療效較差。活血通絡消腫方可活血理氣,能較好地調理體內的氣虛血瘀。方中黃芪、當歸、白芍、生地黃養氣補血,防己、海桐皮消腫利水,水蛭、桂枝、桑枝、伸筋草、姜黃、益母草祛瘀鎮痛、活血通絡,桔梗解熱宣肺。全方有活血通絡、祛瘀消腫、理氣鎮痛之功。
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水腫程度、上肢功能、疼痛感和腫脹感均有一定程度減輕和改善,且試驗組上肢周徑差值、DASH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臨床癥狀改善好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可較好地改善乳腺癌術后水腫,這與其他活血通絡消腫中藥治療結果類似[5-6],在消除水腫、緩解癥狀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活血通絡消腫方結合理療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