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菽濆,陳壽元,段建紅,胡茂林,陳 俊,張永瓊,張鴨啟,孟紅光,閔克祥,吳艷桃,郭紅麗
(云南省陸良縣人民醫院,云南 陸良 6556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癥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近年部分地區CV-A6、CV-A10有增多趨勢。腸道病毒CV-A6和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1]。中醫治療手足口病有顯著療效。我科于2018年至2019年自擬雙花洗劑熏洗治療手足口病大皰樣皮損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29例和治療組3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0.5~3.9歲,平均1.8歲;住院病程6~11天,平均7.25天。治療組男23例,女8例;年齡0.4~3.4歲,平均年齡1.9歲;住院病程4~11天,平均5.64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表現:手足口病大皰樣皮損皮疹均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皮疹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或全身可見較多散在薄壁皰疹、皰疹內含少量液體,或表現為多房性小水泡,或皰疹融合成片、周圍炎性浸潤,隨病程進展出現破潰、結痂并伴有脫皮。
診斷標準[1]:常見于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流行季節,當地托幼機構及周圍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發病前與手足口病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或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可無皮疹。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復時不結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某些型別腸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兩組均給予靜脈輸液抗病毒治療,日1次。
治療組加用雙花洗劑。金銀花、蒲公英、藿香、大青葉、板藍根、紫花地丁、菊花、防風、白鮮皮、大黃、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水煎熏洗患處皮膚10~15min,每日2次,直至皮疹、皰疹消退,臨床癥狀消失。注意保溫,防止受寒與感冒而加重病情。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皰疹3~4天干枯結痂。好轉:臨床癥狀好轉,皰疹5~6天干枯結痂。未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皰疹5~6天未干枯結痂或者出現新發皮疹。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瘟疫”范疇。疫毒經口鼻而入,濕熱侵襲脾肺,外發四肢,上熏口咽,發為皰疹。治以清熱解毒,化濕透邪為主[3]。雙花洗劑方中金銀花、蒲公英、大青葉、野菊花、板藍根、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大黃瀉下瘀熱,防風、白鮮皮、藿香祛風化濕止癢。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大黃對CVA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4]。苦參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微生物作用[5]。黃連、黃芩、黃柏具有抗菌、抗炎、抗變態反應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多種真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雙花洗劑熏洗治療能顯著減輕皮損部位瘙癢、疼痛,以促進患兒大皰樣皮損快速修復,減少皮膚繼發感染。同時,在短時間內恢復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快,不易反復,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