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熠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兒童便秘較為常見,其中90%左右為功能性便秘,發病率為3%~8%,可造成腹痛、腹脹、嘔吐、便血、消瘦、肛門疼痛甚至肛裂等[1]。治療多以胃腸動力藥物、瀉藥、通便劑等為主,可改善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易反復,形成藥物依賴。筆者用中藥敷貼治療小兒便秘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兒科收治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12歲,平均(8.21±2.49)歲;病程7個月~1.5年,平均(1.04±0.23)年;體重16~52kg,平均(32.89±4.22)kg。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3~12歲,平均(8.13±2.25)歲;病程7個月~1.5年,平均(1.14±0.29)年;體重16~49kg,平均(32.24±4.4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進行。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慢性便秘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對便秘的診斷標準以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脾虛氣弱證標準。即3天以上排便1次,大便頭干或不干結,臨廁需用力努掙否則難以排出,便后疲乏或者有不盡感,面色黃白少華、納食減少、腹痛腹脹、舌苔薄白,脈弱。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版)》中關于慢性便秘的診斷標準。①每周排便次數小于等于2次;②大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③持續時間大于等于6個月。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3~12歲;③對所用藥物無禁忌證;④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③合并免疫系統功能不全;④感染性疾病。
兩組均予以健康教育、調整飲食、訓練排便及增加運動量等基礎治療和護理,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5~15mL,1日1次。
觀察組加用黃芪湯顆粒加減敷臍法治療。黃芪20g,炒白術10g,陳皮、麻子仁各5g,炙何首烏2.5g,冰片少許。以醋調和呈膏狀,制成1.5cm見方敷于神闕穴,每次貼敷8h,1日1次。
兩組均治療10天。
臨床癥狀積分[4]:對排便次數、時間、大便性狀、排便難度進行評分。
淋巴細胞亞群分布: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水平。
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惡心、皮疹、腹痛等。
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排便時間恢復正常,大便質地轉潤,排便通暢,且能夠連續保持2周以上。顯效:排便頻率1周大于等于4次,大便質地轉潤,2周內出現排便費力。有效:排便次數較治療前增加1次以上,大便質地較軟,2周內出現排便費力。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排便次數 大便時間 大便性狀 排便難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82±0.31 0.82±0.14*△ 1.69±0.25 0.92±0.18*△ 1.62±0.27 0.81±0.12*△ 1.83±0.27 0.96±0.16*△對照組 60 1.78±0.28 1.26±0.19* 1.64±0.27 1.23±0.20* 1.67±0.32 1.12±0.18* 1.80±0.25 1.31±0.19*t 0.742 14.441 1.053 8.924 0.925 11.100 0.632 10.914 P 0.460 0.000 0.295 0.000 0.357 0.000 0.52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3.81±3.47 35.51±4.72*△ 31.23±3.81 42.91±5.01*△ 26.19±2.91 18.91±2.38*△ 1.36±0.62 2.18±0.72*△對照組 60 23.56±3.36 31.28±4.25* 30.76±3.67 37.18±4.25* 26.35±2.76 22.58±2.01* 1.40±0.65 1.85±0.68*t 0.401 5.159 0.688 6.756 0.309 9.125 0.345 2.581 P 0.689 0.000 0.493 0.000 0.758 0.000 0.731 0.01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共發生6例(10.00%)不良反應,其中惡心3例、皮疹2例、腹痛1例;對照組共發生5例(8.33%)不良反應,其中惡心2例、腹脹2例、腹痛1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0,P=0.752)。
中醫認為,小兒便秘發生是由于脾胃運化弱、飲食失調,脾胃功能受損,食積停滯化熱,腸燥津虧、大腸傳導功能失司,難以降濁而引起。脾虛氣弱證便秘是最常見證型,脾虛為本,又可造成氣虛血虛,加重大腸傳導無力,腸道因血虛失養故大便干硬。
黃芪湯加減方中黃芪補氣健脾,麻子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健脾理氣。炒白術補氣健脾,炙何首烏填精補腎、潤腸通便。加入冰片并以醋調和敷貼于肚臍神闕穴,冰片能夠通過皮膚被快速吸收,再被腸系膜吸收,協助藥物直達大腸,醋能夠促進腸道蠕動[6]。神闕穴是元氣通行之門戶,通過刺激這一穴位能夠激發元氣通達全身,將藥物貼敷于此穴能夠使藥物沿肚臍連接的經絡抵達各臟腑[7]。研究發現,肚臍皮膚角質層薄,無脂肪,具有豐富靜脈血管網絡,藥物可被快速吸收進入體循環和血液循環中。
黃芪湯加減敷臍法治療小兒便秘脾虛氣弱證療效較好,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