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芝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腦病科,廣東 惠州 516001)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屬于急性腦血管意外,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及病死率高等特征,病機為各類因素所致腦部血流供應障礙,引起局限性腦組織壞死與神經功能缺損等[1]。本研究自擬活血化瘀方輔治ACI的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就診的ACI患者,遵循隨機分組法分成實驗組32例和對照組28例。實驗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5~78歲,平均(62.2±2.4)歲;病程8~62h,平均(36.2±2.5)h。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43~77歲,平均(61.9±2.2)歲;病程7~62h,平均(35.9±2.4)h。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急性腦梗死與中醫《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風診斷標準;②均可耐受所用藥物;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臟等重要臟器存在病變或者損傷;②先天性免疫疾患或臨床資料欠缺;③合并精神疾病或者腦部惡性腫瘤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入院者保持絕對臥床;給予氫氯噻嗪肌注或者靜脈滴注,通過利尿使顱內壓降低,每次10~50mg;補充生理鹽水使水電解質維持平衡;給予營養神經藥甲鈷胺片,每次口服1片,日3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口服,每次75mg,日1次。持續治療1個月。
實驗組加用活血化瘀方治療。藥用生黃芪30g,川牛膝15g,茯苓、桂枝、陳皮、紅花、桃仁、丹參、當歸、赤芍、地龍各10g,炙甘草9g,細辛3g。水煎,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持續治療1個月。
根據神經功能變化及自理能力評價療效。神經功能評價主要是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量表包含意識、凝視、視野等共計11個方面的評分項目,量表分值范圍為0~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障礙也越嚴重。
治療前后評價凝血功能情況,檢測指標與對應的參考值范圍如下: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值為11~13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正常值為32~43s;纖維蛋白原(FIB),正常值為2~4g/L。
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1%~100%,生活自理。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90%,生活基本自理。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5%,生活需他人照料。無效:NIHSS評分減少小于18%,生活無法自理且需臥床。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2 14.12±1.21 6.15±0.75*對照組 28 14.05±1.15 7.71±1.02*t 0.229 6.804 P 0.820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T(s) APTT(s)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2 6.25±0.84 10.62±1.23* 21.15±3.41 34.25±4.25* 5.66±0.75 3.02±0.45*對照組 28 6.21±0.82 8.21±1.02* 21.06±3.38 28.26±3.86* 5.61±0.72 4.15±0.56*t 0.186 8.190 0.102 5.683 0.262 8.661 P 0.853 0.000 0.919 0.000 0.794 0.000
ACI是中老年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病因是腦血液循環阻礙或組織缺血缺氧,具有很高的發病率、致殘率與致死率,且還常合并神經功能障礙,一旦確診需及時治療[4]。對ACI目前多采取西醫抗凝、降壓、氯吡格雷用藥的治療方法,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單純西醫治療難以有效改善ACI血液高凝狀況,不利于康復[5-6]。ACI受血流循環受阻,血液長期處在高凝狀態容易因缺血缺氧引起死亡,并且還會進一步增加神經功能缺損癥狀[7]。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發病病機主要是因后天生活方式失當或者先天稟賦欠佳,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致使氣血漸傷,風、邪、濕等乘機入侵,此外臟腑功能失調及氣滯血瘀也可引起腦梗死發病[8]。治療主要為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方是基于清代名醫王青任《醫林改錯》中血府逐瘀湯演變而來。方中黃芪補氣止汗,茯苓滲濕利水,桂枝通陽利水,陳皮理氣和中,紅花、桃仁、丹參、赤芍補血活血,地龍平喘利尿,川牛膝祛風活血,炙甘草氣血雙補,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諸藥合用,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化瘀方中黃酮、赤芍總苷以及當歸多糖等均可以改善ACI腦細胞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性[9]。凝血功能多用于評價血流狀況,通常梗阻及 腦損傷者存在明顯凝血功能障礙,通過評價該指標對于心腦血管疾病診治及預后評估有重要價值,研究中所顯示的經治療后實驗組凝血功能改善較對照組顯著,表明活血化瘀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黏度。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方輔治急性腦梗死可取得滿意療效,能改善神經及凝血功能,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