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鋒
(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腦病科五區,河南 禹州 461670)
急性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lroke,ClS),是腦血管疾病常見類型,為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由腦動脈粥樣硬化、栓塞、血栓及椎動脈狹窄等因素致使患者出現的腦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語言障礙、偏癱,甚至昏迷等臨床表現,該病起病急,病勢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本研究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腑化瘀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現報道如下。
共130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醫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5例。研究組男31例,女34例,年齡54~76歲,平均(62.47±7.5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7~26h,平均(15.31±6.85)h。對照組男33例,32例,年齡53~75歲,平均(61.89±8.06)歲;發病至就診時間6~27h,平均(16.28±7.22)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痰熱腑實證診斷標準;②符合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急性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3],且經CT或MRI檢查可見腦部缺血灶;③患者及家屬知曉研究并積極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造血功能障礙;③對所用藥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依從性差或精神異常。
兩組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降低顱壓、抗凝、抗生素預防感染、控制腦水腫擴張血管、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治療,同時給予血塞通軟膠囊(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16)50~100mg,日3次。
研究組加用通腑化瘀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通腑化瘀湯藥用大黃15g,枳實、水蛭、地龍、桃仁、當歸、膽南星各10g。半夏白術天麻湯藥用黃芪30g,天麻20g,清半夏15g,茯苓15g,川芎10g,白術10g,陳皮6g,紅花6g。水煎,日1劑,早晚餐后30min溫服,1次150mL,4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藥方,忌高脂油膩食物、濃茶、咖啡、酒。
兩組均連續服用1個療程。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面色晦暗、半身麻木、頭暈等臨床癥狀進行評分,以0~3分表示癥狀程度,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各項內容分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評分(NIHSS)進行評估,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感覺、意識、肢體運動等,分數越低則代表神經功能越好。
炎性因子指標: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4mL,3000r離心15min后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使用儀器購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檢測相關血清生化指標,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白介素-6(IL-6)水平值。
凝血因子指標:抽取3mL注入3.2%檸檬酸鈉充分混勻,3000r離心15min,采用凝固法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采用凝血酶法檢測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值。
臨床療效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5]制定。基本痊愈為評分減少大于等于9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為評分減少45%~90%。進步為評分減少18%~46%。無變化為評分減少或增加小于17%。惡化為評分增加大于18%或死亡。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與神經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與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與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中醫癥狀積分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5 16.35±2.16 6.75±1.37*67.18± 9.27 31.58±5.27*對照組 65 16.64±1.98 11.47±1.59*68.22±10.04 41.23±7.48*t 0.798 18.131 0.708 8.503 P 0.426 0.000 0.48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sICAM-1(ng/L) TNF-α(ng/L) 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5 90.67±20.61 43.87±16.28* 29.47±6.12 8.33±4.26* 44.61±8.25 33.64±6.97*對照組 65 88.47±21.74 51.61±17.52* 28.66±6.24 14.86±5.17* 45.07±7.94 23.17±6.02*t 0.592 2.609 0.747 7.859 0.324 9.165 P 0.555 0.010 0.456 0.000 0.747 0.000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T(s) APTT(s)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5 8.46±2.03 14.06±2.68* 21.67±3.69 29.73±4.06* 4.97±0.64 2.71±0.32*對照組 65 8.81±1.89 10.47±2.31* 22.17±3.74 25.17±3.84* 4.87±0.63 3.85±0.41*t 1.017 8.180 0.767 6.579 0.898 17.672 P 0.311 0.000 0.444 0.000 0.371 0.000
我國腦梗死發病率約為0.2%,死亡率約為0.1%,具有高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等特點,且容易復發,治療后存活的患者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腦梗死數量的逐漸增長與我國老齡化程度較高有關,同時與心理壓力、飲食不節制、不規律作息等因素相關[6]。sICAM-1、TNF-α及IL-6均為重要炎性因子指標,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對相關炎性因子進行抑制,可有效緩解白細胞對腦出血血腫周圍組織的浸潤,防止感染程度加重[7]。sICAM-1為黏附因子,與血管內皮細胞膜特異性受體結合時可促進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移動促使血栓形成;IL-6具有增殖及分化多種細胞的功能;TNF-α的高表達則會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活化及血管收縮,誘發缺血腦組織白細胞進一步聚集與浸潤,減弱免疫功能,致使腦組織缺血加重[8]。研究表明,由于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繼發纖溶亢進激活系統促進血栓形成,腦梗死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比較健康人群更長,而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失衡形成血栓,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是機體高凝狀態與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重要分子,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治與預后具有較高的評判價值[9]。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中風”范疇。基本病機為體虛邪中、痰瘀互結,辨證分型為脈絡瘀阻型、氣血瘀滯、風痰阻絡、肝腎陰虛等型。本次研究辨證分型均為痰熱腑實證,為痰熱阻滯、風痰上擾、毒邪內生等致經脈痹阻,導致中風[10]。通腑化瘀湯方中大黃味苦性寒,為君藥,有解毒消癰、疏通經絡功效;枳實、桃仁共為臣藥,清除痰濁、活血祛瘀;當歸、膽南星共為佐藥,補血活血、清熱化痰;水蛭、地龍共為使藥,水蛭破血通瘀、地龍清熱定驚,取其善走之性、通絡之功。諸藥合用,共奏通腑化瘀、滌痰開竅之功。半夏白術天麻湯中黃芪甘溫味甘,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效;天麻性溫味甘,有息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效,二者共為君藥。清半夏、茯苓共為臣藥,清半夏燥濕化痰、茯苓通絡降脂。川芎、白術共為佐藥,川芎祛風止痛、白術化痰消積。陳皮、紅花共為使藥,化痰止咳、活血散瘀。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止痛、疏肝通絡、熄風祛痰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中的大黃素與大黃酸抗菌可抑制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合成,促使尿素氮和肌酐下降;膽南星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內含的水蘇堿可有效抗血小板凝聚;枳實中的檸檬烯成分可祛除熱痰、抑制細菌滋生;水蛭中的水蛭素具有抗腦缺血的功用,其唾液成分中含有類似組織胺的物質,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黃芪可改善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壁、減少滲出、消除水腫,促進梗死區再通;川芎中的川芎嗪、川芎內酯有效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天麻中的天麻素可抑制神經元興奮,降低腦內興奮性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改善血循環,減輕腦血管阻力[11-13]。
綜上所述,通腑化瘀湯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輔治急性腦出血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sICAM-1、TNF-α及IL-6等相關炎性因子,平衡PT、APTT及Fib等凝血因子,改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