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磊,張少崇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醫院業務部/腎病科,河南 濮陽 457000)
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公共衛生問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癥,而糖尿病足是以該類并發癥為發病基礎,由于周圍神經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加之大血管及微小血管病變使下肢動脈灌注不足,導致微循環障礙而發生潰瘍、壞死[1]。本研究用消渴逐淤方聯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治療糖尿病足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5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0級病變患者,采用擲幣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39~52歲,平均(44.93±2.08)歲;病程4~12年,平均(7.86±0.78)年。研究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40~50歲,平均(45.06±2.01)歲;病程5~10年,平均(7.92±0.72)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足診斷標準[2],且Wagner分級為0級:②存在發生足潰瘍的危險因素,目前尚無潰瘍;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Ⅰ型糖尿病;②下肢截癱、下肢截肢;③Wagner分級1~5級;④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兩組均用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治療(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089)口服,每天3次,每次120單位。
研究組加用消渴逐淤方治療,藥用丹參10g,桃仁10g,地龍9g,黃芪20g,熟地20g,蜈蚣9g,麥冬9g,甘草10g。水煎取汁約400mL,早晚分服,日1劑。
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檢測血流變指標,包括血漿粘度及全血高切粘度。
測量足背或脛前動脈、脛后動脈及肱動脈收縮壓,二者比值即為踝肱指數(ABI)。
下肢彩超檢查,檢測足背動脈內徑及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
用SPSS21.0軟件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血漿粘度(mPa·s)全血高切粘度(mPa·s)對照組 47治療前 1.70±0.67 4.93±0.68治療后 1.46±0.56* 4.04±0.59*研究組 48治療前 1.63±0.74 4.89±0.72治療后 1.09±0.31*△ 3.79±0.34*△
兩組治療前后足背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及ABI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足背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及ABI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足背動脈內徑、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及ABI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足背動脈內徑(mm)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cm/s) ABI對照組 47治療前 1.67±0.59 39.85±5.78 0.63±0.12治療后 1.86±0.70* 42.60±7.39* 0.74±0.18*研究組 48治療前 1.62±0.63 39.91±5.70 0.65±0.10治療后 2.18±0.82*△ 46.81±9.85*△ 0.87±0.2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目前關于該病病因臨床尚未完全闡明,多項研究顯示,該病的發生與糖尿病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及感染密切相關,氧化應激的增強、蛋白激酶C的激活及糖基化終末產物的增加是該病重要發病機制[3]。糖尿病足0級病變是指具有發生足潰瘍的高危因素,僅有下肢發涼、皮色蒼白或青紫、感覺遲鈍等癥狀,尚未發生足潰瘍,0級病變是糖尿病足極早期病變,及時予以治療極為重要。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級別越低,治療越及時,治療效果越好,預后越好[4]。西醫治療主要以營養神經、改善外周微小循環為主。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屬血管擴張藥,主要通過擴張毛細血管管徑、加快血流速度、激活纖溶酶、激活磷脂酶A2等環節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小板聚集、從而達到改善微小循環的作用。
糖尿病足屬中醫“脫疽”范疇。是消渴病變證之一,中醫認為氣陰兩虛為消渴基本病機,由于消渴日久,氣陰兩虛加劇,氣虛則難以推動血液運行,加之血管內陰津虧虛而致血液黏稠、艱澀難行,導致血行不暢而瘀滯于血管脈絡,下肢末端本身血液運行緩慢,加之瘀血內阻脈絡,致使下肢末端循環障礙,而致發病。“瘀血”貫穿疾病發生始末。治療應以通絡、祛瘀、活血為主,以益氣養陰為輔。消渴逐淤方中以丹參、桃仁為君藥,用以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以地龍、蜈蚣為臣藥,共助君藥通經活絡、祛瘀止痛;佐以黃芪、熟地、麥冬,用以益氣養血、滋陰生津;甘草為使,調和眾藥;諸藥相合,共湊行滯活血、舒筋通絡、雙補氣陰之功效,既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以治脫疽,又兼益氣、養陰、生津以治消渴,從而攻補兼施、標本兼治。
研究顯示,研究組血流變指標低于對照組,足背動脈內徑、峰值血流速度及ABI均高于對照組,可見消渴逐淤方能有效增加足背動脈內徑,加速足背動脈峰值血流速度,從而改善患者微循環。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桃仁中主要成分具有顯著抗凝活性,能夠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小循環,同時還能通過刺激神經生長因子合成而起到營養神經、保護海馬神經元的作用[5]。蜈蚣提取液能夠降低局灶性腦缺血再關注大鼠血漿vWF和TPO含量,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血小板功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改善血液循環[6]。丹參水煎劑能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腦神經生長因子基因mRNA的表達,抑制肝胰島素酶基因mRNA的表達,而達到治療糖尿病的作用[7]。
綜上所述,消渴逐淤方聯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治療糖尿病足0級病變能改善血流變指標水平,增加足背動脈內徑及血液流速,改善下肢微小循環,延緩糖尿病足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