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蘋,劉邦忠,馮高起,宋琴芳,閆冬冬,凌 沈,鄒貽沁,顧敏莉,趙莉亞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上海 201713)
慢性腰肌勞損為腰部累積性勞損或無菌性炎癥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腰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引起,中青年群體發病率較高[1]。本研究用SET懸吊療法結合電針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本院康復醫學科以及合作中山醫院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符合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2]。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8~58歲,平均(45.95±4.06)歲;病程5~35個月,平均(18.94±3.26)個月。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59歲,平均(45.88±4.02)歲;病程5~36個月,平均(18.78±3.1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②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③一側或兩側骶棘肌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④時輕時重,纏綿不愈;⑤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⑥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脊髓損傷;②因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腰痛;③患有嚴重的心、肝、腦、血液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④針灸受治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⑤曾經接受腰椎手術治療。
對照組:①電針療法:選擇病變椎體及其上下椎體的夾脊穴、腎俞、環跳、殷門、阿是穴進行針刺,取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行高頻率捻轉補法,得氣后病變椎體上下兩側夾脊穴連接電針儀,頻率200Hz。②拱橋訓練方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雙膝屈曲,雙手交叉,放置胸前,利用腳跟和肩部發力,撐起身體,維持臀部離開床面30s,重復10-15次,隨著疼痛減輕,腰部功能恢復,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如維持臀部離開床面1min,必要時可開始開展“單橋”練習。2周為一療程,每周休息2天,共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①電針療法同對照組。②SET懸吊療法:訓練前指導患者進行弱鏈測試,明確腰椎核心肌群穩定狀態,判斷腰椎左右側屈肌群力量差異,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訓練形式為負荷等長收縮進行閉鏈和開鏈運動結合,訓練位置為練多裂肌、腘繩肌、腰方肌、臀大肌、臀中肌、豎脊肌、腹內外斜肌、腹直肌、髂肋肌及腹橫肌,訓練方法為減少彈性繩、增加輔助動作、增加不對稱性或增加支點的不穩定性。如a.取仰臥位,窄、寬懸吊帶分別為側腘窩處、骨盆處,指導伸直右膝關節,左下肢抬高與右下肢平行,抬高骨盆,身體平衡;b.取側臥位,窄、寬懸吊帶分別為右側小腿中部及骨盆處,腰部維持中立位,抬高5cm,左下肢抬高與右下肢平行,抬高骨盆,身體平衡;c.取俯臥位,前臂支撐,放置氣墊于腹部下,窄懸吊帶置于左側膝關節處,左下肢抬高與右下肢平行,抬高骨盆,身體平衡。訓練時間為每組動作維持30s左右,每組重復4~5次,組間休息30~60s,訓練負荷逐級增加。2周為一療程,每周休息2天,共治療2個療程。
采用VAS評定疼痛水平,ODI評定生活質量,JOA評定腰部功能,腰部系列測量工具測量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軟度。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痊愈為JOA評分降低大于等于75%,疼痛消失,腰部功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顯效為JOA評分降低50%~74%,疼痛明顯減輕,腰部功能恢復,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為JOA評分降低25%~49%,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改善,未能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無效為腰部功能無變化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生活質量改善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生活質量改善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及生活質量改善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 ODI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1個月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1個月觀察組 40 7.24±0.78 3.79±0.54 2.86±0.42 0.72±0.11 0.44±0.06 0.35±0.05對照組 40 7.21±0.75 5.12±0.61 3.57±0.48 0.74±0.12 0.57±0.08 0.45±0.06 t 0.17 10.32 7.04 0.77 8.22 8.09 P 0.86 0.00 0.00 0.43 0.00 0.00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功能、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軟度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功能、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軟度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部功能、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軟度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JOA(分) 腰背伸肌群(cm) 下肢柔軟度(cm)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1個月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1個月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1個月觀察組 40 11.35±1.12 16.52±2.21 23.02±2.42 12.11±1.05 15.75±1.33 21.82±1.79 9.02±0.88 14.35±1.11 18.74±1.46對照組 40 11.31±1.07 14.05±1.46 16.52±1.94 11.98±1.02 13.24±1.12 16.41±1.54 9.05±0.84 12.02±1.07 14.33±1.38 t 0.16 5.89 13.25 0.49 9.12 14.49 0.15 9.55 13.88 P 0.87 0.00 0.00 0.62 0.00 0.00 0.87 0.00 0.00
慢性腰肌勞損與生活及工作習慣變化有關,如進行長時間的彎腰或負重工作,習慣性運動姿勢不良,身體長時間固定體位等,導致腰部肌肉,深淺筋膜及韌帶受到持續牽拉,腰部肌肉勞累過度引發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3]。慢性腰肌勞損可伴隨感覺和運動的控制能力失調,肌力下降,耐力降低,或肌肉萎縮,甚至心血管功能減退,應盡早緩解疼痛,減輕機體不適,恢復腰部功能[4]。
慢性腰肌勞損屬中醫“腰痛”范疇。為濕邪侵襲,脈絡不通,過度勞累耗傷氣血,阻滯經脈所致。治療當疏通經絡,條暢氣血,松弛筋肉[5]。電針夾脊穴可促進神經傳遞,消除炎性介質,緩解肌痙攣,減輕疼痛程度,改善血運,減輕血管痙攣。康復訓練可促進腰痛緩解改善腰部功能障礙,但傳統拱橋腰背肌訓練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SET懸吊療法可擴大鍛煉范圍,實現核心肌肉訓練,提高康復效果[6-9]。SET懸吊療法可采取開鏈和閉鏈兩種運動方式。開鏈運動將近端肢體固定,遠端肢體游離,實現對單個肌群的訓練,利于激活原動肌和協同肌。而閉鏈運動則將遠端肢體固定,近端肢體活動,訓練相應關節的原動肌和拮抗肌,位于運動鏈中的其他肌群,可有效改善腰部功能,促使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增強,提升腰椎的核心穩定性核心力量[10-12]。訓練中需采取反復多次方式,促使提升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提高腰椎的穩定性,預防反復發作[13]。但是,需要較長時間才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因此采取SET懸吊療法結合電針療法,可盡快達到治療效果,改善腰肌的協調性和柔韌性。
SET懸吊療法結合電針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