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馥芳,鄭維
(宜昌清江水利電力勘察設計院,湖北宜昌443500)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3方面:
1)河道治理是社會穩定、防洪減災的需要。近年來,各地洪水泛濫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山區,洪水造成了沿河岸線的崩塌,道路的損耗以及其他設施的破壞。因此,控制河道的穩定,防止耕地的減少是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確保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
2)河道治理可以實現濱水空間的合理規劃。以往由于建設無序,很多地區出現污水管道與供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造成濱水空間狹小,加之部分河段垃圾隨意堆放、蚊蟲滋生,破壞了濱水景觀美感和衛生安全感。通過河道治理可以實現濱水空間的保護與合理利用[1]。
3)河道治理有利于改善河道生態環境,實現水功能與水生態的協調發展。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河道治理在保障防洪減災需要的同時,可以提高河流水體的抗污染能力,使河道治理工程產生生態效益,讓水生態得到有效體現。
由于部分河道未進行過系統治理,大部分河段均為自然形成的土質邊坡,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使河道淤積變淺,河道萎縮嚴重,行洪能力降低,加上人為活動頻繁,工程建設產生的建筑棄渣及洪水沖刷產生的碎石等堆放在河道內,束窄了河道,河道底部高程起伏不平,甚至有沙丘存在,行洪能力差,嚴重阻水,影響河道行洪能力[2]。在河道較窄處,由于河道阻水,造成水流不順,沖刷河岸,從而構成河岸被淘刷,形成陡坎。這不僅造成河床不穩定,同時塌方阻水,影響河岸附近居民的生產生活。
受自然環境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部分河道護岸無法達到設計防洪標準,抵御洪水能力不足,每遇洪水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對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同時,與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相適應。
我國許多城市都非常重視城市的規劃建設,但對河道管理及保護范圍缺乏統一規劃及管控,導致其他工程在建設過程中侵占河道空間。對于城市周圍的河流,還存在河道內各種管線密布、河流污染等問題,并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先污染后處理的誤解。
水網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是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景觀美學等多重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礎,水網濕地本身具有其功能的自維持能力,然而河流的線源污染、河道淤積污泥的內源污染、降雨徑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沿線雜排水污染以及垃圾雜物隨意拋擲產生的水體污染、加上人類活動的干擾,使水網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退化,水環境生態自凈能力變弱[3]。
河堤堤線應與河勢流向以及大洪水的主流線大致平行。一個河段兩岸堤防的間距應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縮小。兩岸堤距應滿足行洪安全需要,必要時應退岸及清障,保證河道有足夠的過水斷面、以利洪水宣泄;堤線應力求平順,各地段平緩連接,避免急折或急彎,岸線應符合實際,盡可能考慮路堤結合,以利護岸管養和防汛搶險;盡量維持河道自然岸線,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考慮與周圍環境及生態景觀的風格相協調;根據現狀堤防布置情況、河道走勢、河床演變特點以及防汛交通的功能要求,在確保護岸工程安全以及堤腳不被沖刷的前提下,盡量維持河道自然岸線,以現狀為基礎,統籌規劃,保證不侵占河道、不減小河道過洪斷面、過流順暢、不大挖大填等。
河道治理應摒棄過去的硬質化護岸等思路,注重生態治理,在保障防洪減災需要的同時,進行河道植物修復。通過生物措施保持、營造河道的天然狀態,讓河底透氣,促進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4]。種植根系發達的植被可以加固河堤,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沖刷。河道治理過程中,應注重發揮水生動植物的天然凈化作用,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質凈化水體,恢復河道動植物的多樣性,再造人水和諧的自然景觀。利用不同植被的生態功能來創建人工濕地系統,可以改善河流環境,并建立水生態系統的平衡系統,形成生態護岸,同時,在工程建設選材時,可選擇更多可滲透的材料,如鵝卵石和石塊,以便河流內部可以自動完成材料和能量的轉換。
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智能技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例如,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廣泛地用于各個領域。在此基礎上,當前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還必須應用先進技術,確保治河效果。首先,在河流治理的基礎上,有必要在整個流域建立完整的骨干通信網絡,這是確保及時進行河流治理的基礎,特別是河流不同部分之間的信息和通信必須完全開放,省際信息的連接和應用必須更加有效[5]。目前,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市之間的信息交流效果良好,但信息的應用和分析仍存在不足,這方面的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大數據技術的出現也為此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其次,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合理建設并及時升級基礎設施,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以確保規劃河流水利工程的治理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河道治理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落實各項監管措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有效解決河道治理中的問題,科學謀劃河道生態建設布局,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態環境,保證河道建設治理的效果,促進我國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