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阜新礦總醫院神經外科 (遼寧 阜新 123000)
內容提要:目的:探究在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治療中應用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的價值及效果。方法:選定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患者為分析對象,在倫理委員會及患者雙向同意的情況下對患者施行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治療,統計分析所有患者的血腫消除率;對所有患者施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調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結果:78.79%的患者血腫消除率在90%以上,18.18%的患者血腫消除率在60%~90%,3.03%的患者血腫消除率在60%以下。1級患者為27.27%,2級患者為48.48%,3級患者為18.19%,4級患者為6.06%,未有患者為植物人。結論:將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作為治療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的方案之一,能發揮極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顧名思義,外傷性腦內血腫就是因交通事故、高處墜落或頭部重擊等外傷而導致的大腦實質內出血形成的血腫;亞急性腦內血腫表示的是出血時間在3d~3個月,若不及時進行血腫的清除及止血的處理,會導致患者顱內壓增高,壓迫腦部神經功能,最終導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本文選擇33例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在此類疾病治療中的使用價值,體會如下。
本文所針對的分析對象為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患者,總計33例。經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其入院時間集中分布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18例(54.55%)患者為男性,15例(45.45%)患者為女性;年齡20~70歲,平均(37.96±11.23)歲;病程時間分布在4~16d的區間之內,其平均(8.14±0.93)d;疾病誘因:21例患者遭遇交通意外,8例患者高處墜落,4例患者頭部遭受重擊;血腫部位分布情況:經分析所有患者的頭顱CT檢查結果,有17例患者的血腫分布部位在額葉,9例患者的血腫分布部位為頂葉,7例患者的血腫分布部位是枕葉;出血量統計:患者最多出血量為56mL,最少出血量為26mL,其平均(41.27±14.48)mL。納入標準:綜合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臨床癥狀及CT各項檢查結果,表明所有患者均為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在知情且同意的原則下,將本次實驗的相關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在獲取其同意的情況下正式開展。
所有患者入院施行的治療手段均為手術,方案選擇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應用德國storz超高清內鏡手術系統,設備名稱為德國storz超高清內窺鏡TH100[藥(械)準字:國械注進20172226846];在正式開展手術治療之前,提前準備好CT機、活檢鉗、雙極電凝鉗等儀器和生理鹽水、甘露醇、尿激酶等藥物[2]。具體的手術步驟如下: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并在選定手術部位后對其實施區域性的消毒和鋪巾;通過CT機提供的充足視野精確定位患者的出血位置,并在血腫周邊距離較近的皮層施行切口,形狀為弧形,一直延伸至顱骨表面;于患者顱骨的表面實施鉆孔操作,以此實現骨窗的擴大;隨后切開患者的腦硬膜,借助腦穿刺針對血腫實施穿刺處理,將內鏡從穿刺構建的通道緩緩置入;根據患者血腫的實際情況選擇消除手段,針對體積較小的血腫,利用內鏡進行消除即可;對于體積相對較大的血腫,應借助活檢鉗將血腫實施夾破處理,待成功后再實施消除;對于質地較為堅硬的血塊,應對出血部位施行反復的沖洗,直至血塊完全清除;在血腫部位發生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可在雙極電凝鉗的加持下對出血的部位進行止血。手術完成后,給予患者引流管的留置,并使用甘露醇對患者實施利尿治療。在手術結束的24h后,可再次對患者實施頭顱CT的檢查,若發現還有血腫的殘留,可將尿激酶注射于引流管內,劑量為2.5萬U,次數為每天兩次。所有患者出院后,對患者施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了解分析患者的康復情況。
經分析所有患者的頭顱CT檢查結果,統計其血腫消除率[3]。對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與判定,其評定方式選擇ADL量表;其中,日常生活能力共分為5級;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正常,且活動完全不受限的患者為1級;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恢復,日常活動基本不受限的患者為2級;日常生活能力較差,日常活動受限,不能獨立生活的患者為3級;不具備日常生活能力,只能長期臥床休息但意識處于清醒狀態的患者為4級;整體呈現植物人狀態的患者為5級。
經頭顱CT的檢查結果顯示,33例患者中,血腫消除率在90%以上的患者人數共有26例,所占比例為78.79%;血腫消除率居于60%~90%的患者人數共有6例,所占比例為18.18%;血腫消除率在60%以下的患者人數為1例,所占比例為3.03%。
經ADL量表評定,9例(27.27%)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級別為1級,16例(48.48%)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級別為2級,6例(18.19%)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級別為3級,2例(6.06%)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級別為4級,未有患者進入植物人狀態。
專家表示,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是一類起病較急、病情較重且致死率較高的疾病,當患者腦內的腦組織遭受壓迫而長期得不到處理或處理不得當時,即會導致患者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威脅生命[3]。臨床中多數采用開顱手術對血腫實施清除,但此類方式的應用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傷害。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術在治療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的領域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技術,在現代醫療技術的引導下精確定位患者的血腫位置,并通過構建穿刺通道,將體積纖細的內鏡置于病灶處,可幫助醫師在高清的視野下全方位觀察病灶情況,在直視下實施血腫清除和止血處理,能夠明顯降低血腫殘留及再出血的可能性;同時,神經內鏡所形成的切口較小,在使用過程中不需要拉伸患者的腦組織,在減少神經損傷方面意義重大[4]。本文結果顯示,33例患者施行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其血腫消除率在90%以上的患者為78.79%(26/33),僅有1例患者的血腫消除率在60%以下;同時,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結果顯示,1級、2級和3級的患者人數分別為9例、16例和6例,未有患者陷入植物人狀態。由此可見,臨床中選擇神經內鏡介導腦內血腫清除術作為外傷性亞急性腦內血腫治療的方案,血腫消除率較高,且疾病預后的情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