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市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 (遼寧 撫順 113000)
內容提要:目的:評價切割球囊成形術(CBA)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可行性和臨床效果,為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治療工作提供參考,優化治療方案。方法:選擇本院2018年7月~2019年3月治療的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患者,總計70例。結合治療方案進行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患者隨機分組(A組、B組)。A組35例患者采取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治療,B組35例患者采取CBA治療。比較A組與B組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患者治療情況,包括狹窄血管最小直徑、靶血管狹窄程度變化情況以及管腔丟失、再狹窄情況。結果:B組患者術后各個時間段狹窄血管最小直徑以及病變靶血管狹窄程度、管腔丟失情況均明顯優于A組,且術后1年再狹窄率明顯低于A組,觀察指標差異顯著,P<0.05。結論:CBA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在提高手術成功率的基礎上降低了術后再狹窄風險,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流行數據調查指出,基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冠心病患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患病人群也開始呈現年輕化表現[1]。針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成為了優選治療手段,術后即刻患者可獲得良好血運,冠脈支架術后再狹窄ISR問題則限制了PCI的應用。當前,藥物洗脫支架的廣泛應用,成功降低了ISR風險[2]。但是,由于冠脈支架植入術適應證的拓寬,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SR風險。所以,如何降低ISR發生成為了心內科研究的主要問題。目前,多采用球囊血管成形術,本文對比分析普通球囊、切割球囊治療PCI后ISR情況。
研究對象均為PCI術后ISR患者,時間選自2018年7月~2019年3月,共70例。納入標準:(1)>18歲成人患者;(2)符合ISR標準;(3)再狹窄病變≥70%;(4)倫理委員會批準;(5)患者耐受,知情參與,可有效隨訪。排除標準:(1)依從性較差患者;(2)試驗用藥過敏患者;(3)合并心臟外科手術者。進行70例患者分組,2組(A組、B組)各35例。A組: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齡區間45~80歲,平均(65.0±3.8)歲;PCI術后ISR時間區間3~13個月,平均(8.0±3.0)個月;狹窄程度:50%~98%,平均(85.5±5.0);病變支數:單支、雙支、三支患者分別為12例、15例、8例;支架內再狹窄分型情況:局灶性患者17例,彌漫型患者12例,增殖型患者5例,閉塞型患者1例。B組:男18例,女17例;患者年齡區間48~82歲,平均(65.2±3.5)歲;PCI術后ISR時間區間3~12個月,平均(8.2±3.3)個月;狹窄程度:55%~98%,平均(85.0±4.6);病變支數:單支、雙支、三支患者分別為13例、16例、6例;支架內再狹窄分型情況:局灶性患者16例,彌漫型患者14例,增殖型患者4例,閉塞型患者1例。A組與B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支數、支架內再狹窄分型情況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室局麻下手術,A組采用普通球囊,B組行CBA。予以患者心電、血壓等監測,術區消毒鋪巾,利多卡因(1%)右側腕部橈動脈浸潤麻醉,Seldinger穿刺并置入橈動脈鞘管,推注肝素(4000U),以多功能造影導管行冠脈造影觀察冠脈狹窄部位、程度以及狹窄分型,追加肝素(4000U),導管送至冠口送BMW導絲通過狹窄血管-遠端,在此基礎上送入球囊(Sprinter、Emerge)至狹窄位置預擴張,繼續進行冠脈造影。狹窄程度嚴重者,先以小直徑球囊擴張,1個球囊無法充分擴張的情況下增加球囊直徑預擴張,冠脈造影。
記錄2組參與者狹窄血管最小直徑、靶血管狹窄程度變化情況以及管腔丟失情況、再狹窄發生率。
以SPSS21.0版本統計學軟件計算觀察指標,再狹窄發生率以例(n)、率(%)表示,計量型指標狹窄血管最小直徑、靶血管狹窄、管腔丟失以(±s)表示,對應檢驗值為χ2、t。P<0.05證明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狹窄血管最小直徑術后即刻為(2.56±0.40)mm、6個月后為(2.23±0.30)mm、12個月后為(2.10±0.40)mm,靶血管狹窄程度術后即刻為(10.35±2.20)%、6個月后為(12.36±2.20)%、12個月后為(14.30±2.05)%,管腔丟失3個月后為(0.23±0.08)mm、6個月后為(0.35±0.10)mm、12個月后為(0.45±0.15)mm。
B組:狹窄血管最小直徑術后即刻為(3.15±0.40)mm、6個月后為(2.90±0.32)mm、12個月后為(2.86±0.35)mm,靶血管狹窄程度術后即刻為(7.66±1.80)%、6個月后為(9.50±1.50)%、12個月后為(10.35±2.05)%,管腔丟失3個月后為(0.10±0.05)mm、6個月后為(0.25±0.10)mm、12個月后為(0.30±0.10)mm。觀察指標經統計學計算,P均<0.05。
A組1年后再狹窄患者15例(42.85%),B組1年后再狹窄患者5例(14.28%)。再狹窄率經統計學計算,χ2=7.0000,P<0.05。
PCI術后支架內再狹窄是介入治療研究的主要問題,雖然裸金屬支架降低了單純球囊擴張術后再狹窄率風險,但無法消除新生內膜生長[3]。當前,隨著新型藥物洗脫支架的應用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但仍不可避免再狹窄,并形成新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關于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影響因素較多,需結合患者情況做好個體化手術、藥物治療,降低ISR發生。當前,治療ISR的方法較多,包括球囊血管成形術、再次安放支架等,其中球囊血管成形術是主要治療手段。球囊血管成形術中的普通球囊可損傷血管,臨床極少應用。CBA是新式球囊血管成形術,可在病變部位縱行切割增生內膜組織,可減少內膜撕裂等損傷,阻止了ISR進展,降低了ISR發生風險。徐博等研究指出,切割球囊血管成形術CBA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安全且有效[4]。
試驗結果和劉靜等人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對照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觀察組行切割球囊成形術,觀察組術后各時刻血管最小直徑均大于對照組,血管狹窄程度以及管腔直徑丟失均小于對照組,再狹窄率16.67%低于對照組40.00%,P<0.05[5]。由此說明,CBA治療適用于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患者治療,且預后效果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