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摘要] 一間教室就是一名班主任的舞臺,理念落實于斯,情懷播撒于斯,夢想根植于斯。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如何深耕班集體,把班級培育成孕育時代新人的優秀主陣地,是值得我們每一名班主任深思的問題。本文圍繞筆者多年來致力打造的生態教室展開闡述,剖析其創建的原理,揭示其管理過程中的理念與方法,力求為優秀班集體的建設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 生態教室;教育規律;芳草園
盧梭認為,教育必須順應人的自然天性。我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強調教育要遵循兩個規律:一是教育規律,二是人的發展規律。多年來,筆者始終秉承“遵循規律做教育”這一原則,在班級建設與管理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創建了一間適合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態教室——芳草園。本文將圍繞生態教室的創建與管理展開闡述。
一、什么是生態教室
生態教室是在順應學生發展規律、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成長的前提下,創設使學生獲得正能量成長的自然的放松的教育教學環境,以達到每一個生命都精彩的班集體建設模式。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的規律,孩子彼此之間也會存在著個體差異,生態教室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規律,尊重差異,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而創建。
二、怎樣創建生態教室
1.組建“生態”大家庭
我將生態教室取名為——芳草園,以此寄托創建生態教室的初衷:愿每個孩子都能像大自然里的小生命那樣,在芳草園里自然、健康、陽光地成長。我成了芳草園里的“芳草老師”,孩子們呢,則成了“小萌芽”。小萌芽們給自己進行了角色定位,有的選擇了小樹苗,有的選擇了小花,還有的選擇了長頸鹿、大象……生態教室也邀請家長成為教室的一員,他們和全班師生一起,組成快樂的生態大家庭。
2.布置生態芳草園
生態教室的布置依照“小萌芽”的心愿而設計,芳草園儼然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小森林。后墻上,在大片的芳草地中,貼上了“小萌芽們”的小老虎、小蜜蜂、小鳥、小兔等角色笑臉照,公告欄取名為“布谷布谷”,獎勵欄取名為“喜鵲叫喳喳”,評比欄設置為“龜兔賽跑”。芳草園為孩子們創設了一方他們喜歡的,感覺到溫暖、幸福的心靈歸屬地,這便是生態教室布置的宗旨。
三、怎樣管理生態教室
生態教室的管理以學生的自然發展為前提,根據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及表現狀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的班級管理方法,將教師的“我想這樣管”轉變為“學生需要我這樣做”。其變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平等仁愛之心培養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賞的渴望。”這種被欣賞的渴望就是被愛被鼓勵。孩子更有這種本能的需要,因此,我努力把生態教室打造成一間充滿愛的殿堂。在這里,人人享受愛,同時,人人也是愛的使者。
首先,老師用愛表揚每一個學生的精彩。生態教室有一種即時表揚方式,比如“老師表揚你今天細心愛護圖書的行為,相信你寫字時也會像這樣細心,不丟筆畫”。這種表揚既可以讓孩子及時得到鼓勵和肯定,又能有意識幫助學生成長,還因為便捷,使人人都有被表揚的機會。
其次,引導孩子用愛的眼睛發現自己和同學的精彩。生態教室每天都會開展五分鐘“最美鏡頭”小小新聞發布會,專門用于“小萌芽們”發布自己體會到的、觀察到的自己或同學們的美好瞬間。與此同時,我還引導孩子們學會贊賞美,不定期組織召開“小小贊美會”,讓孩子夸夸自己和同伴的精彩。
最后,大家一起感受班集體的精彩。在生態教室取得成績、獲得獎勵的時候,我總會和“小萌芽們”一起舉行小小的慶祝儀式——拍拍紀念照、說說感受等。久而久之,“小萌芽們”自創了很多口號,比如“愛我芳草園”“精彩芳草園”“我為芳草園增光彩”等。這種不經雕飾、自發形成的班級文化,正是生態教室所著力打造的班集體文化。
2.以喚醒和激勵方式培養人
人非生而知之,孩子們需要在接受教育中成長。生態教室主張用喚醒和激勵的方式對“小萌芽們”進行培養。以習慣培養為例。
(1)喚醒認知,知所以然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生態教室主張先喚醒孩子的認知,再引導他們行動,這樣才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比如,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為什么要養成好習慣,之后和孩子探討什么樣的習慣才算是好習慣,最后再強化落實,促使孩子知行合一。
(2)激發動力,努力實踐
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生態教室主張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成長的前提下,利用激勵機制,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生態教室將習慣培養目標按項目整理成相應的表格,根據孩子們的表現進行量化考核,每天一小結,每周大總結,讓孩子對照分數自查自糾,激勵孩子不斷進步。針對孩子們犯錯后糾錯特別費勁、進步緩慢的情況,教師總是飽含期待,保持耐心,幫助孩子在循序漸進中改正錯誤,靜待花開。
(3)堅持達成,始成信念
孩子們一旦在內心認定了某種習慣,并為之努力去做的時候,他慢慢養成的習慣就會轉化為內在的執行力,會變成一種信念。比如,眼保健操方案通過后,只要鈴聲一響,全體同學就會立刻放下所有的事情,進入眼保健操的準備狀態。這就是強大的習慣的力量。
3.以自育共育之態培養人
自育即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共育則是在合作的力量影響之下的教育,這種教育可以來自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也可以來自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團結合作。生態教室在管理實踐中,推行的是自育共育并舉的模式。
(1)自主管理,自覺擔當
生態教室創設自然的、放松的學習生活環境,指導孩子人人參與班級管理,將班級日常事務細分為各個責任崗,每個崗位的職責都非常清晰。之后,孩子們競選上崗,每一個孩子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積極性高漲。自主管理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能力,還強化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集體榮譽感,效果良好。
(2)小組管理,合作同長
小組管理是小組成員間相互影響、相互督促、相互合作的一種共同成長模式。
生態教室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給孩子們進行了分組,進行小組管理。這讓孩子們認識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贏得小組的勝利,組內成員團結協作,凝聚力很強。
(3)家校共育,協同共促
家長作為芳草園的一員,家校之間彼此聯系非常緊密,教師在多方面發揮家長協同作用。比如開好第一次家長會、幫助家長建立育兒自信、指導家長具體育兒方法、鼓勵家長堅持等,以達成家校教育目標和方法的一致性。
生態教室就是這樣,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施的班級管理模式,是學生全面發展,健康快樂成長為新時代建設者的搖籃。
汪 芳? ?北京師范大學天津生態城附屬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