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3%,遠低于潛在經濟增速水平。主要源于基數因素影響,2021年宏觀經濟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且今明兩年我國以同比指標衡量的經濟波動性將明顯加大,主要經濟運行指標的指示作用存在“失效”風險,并可能通過微觀主體決策、宏觀調控手段、政策節奏錯配等多種渠道對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加強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著力提升政策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以“前緊后松”的宏觀政策對沖今明兩年經濟波動,努力保持我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今明兩年經濟運行的波動性將明顯加大
(一)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大概率“破8”
2020年,國內外環境形勢日趨復雜多變,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3%,低于近年來平均水平。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已升至6.5%,高于上年同期0.5個百分點,顯示經濟增長已基本恢復至原有運行軌道以上。考慮到上年度低基數因素影響,2021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5%—9.5%的較高水平,即便疫情及其衍生性影響導致經濟運行中樞有所下移,全年達到8%以上的經濟增速仍是大概率事件。
(二)2022年經濟增速恐將出現較大幅度回落
從統計的角度來看,即便2022年我國經濟恢復至原有運行軌道,實際經濟增速與5.5%—6.0%的潛在經濟增速水平保持一致,主要經濟運行指標較2021年仍將保持2個百分點以上的回落幅度。從政策的角度來看,為對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2020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相關政策效應于下半年開始逐步顯現,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復蘇,然而伴隨著2021年政策力度的逐步減弱和政策空間的持續收窄,經濟回升動力將逐步趨弱。如果2022年我國宏觀政策環境較前兩年繼續邊際收緊,將會加劇2022年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經濟增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
(三)基數因素影響下2021年經濟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
2020年1—4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6.8%、3.2%、4.9%和6.5%,持續回升態勢十分明顯。然而,源于上年度基數因素的劇烈變化,假設2021年各季度經濟均運行在5.5%的潛在增長中樞附近,2021年1—4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將分別達到17.8%、7.8%、6.1%和4.5%,其中四季度經濟增速已降至5.0%以下,總體呈現“前高后低”走勢,傳遞出經濟持續惡化的“錯誤信號”。
二、經濟指標大幅波動存在多方面不利影響
(一)主要經濟運行指標的指示作用存在“失靈”風險
事實上,以國內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等同比增速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運行指標,是各地區各部門確定工作目標、部署工作任務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短期經濟運行指標劇烈波動,并通過基數因素對后續月、季、年等時間尺度的經濟變量造成嚴重干擾,各項經濟運行指標的指示作用大幅下降甚至存在“失靈”風險,如不加以區分判斷并沿用傳統決策方法,誤判甚至錯判經濟形勢的概率將顯著上升。
(二)微觀主體預期不穩制約需求潛力釋放
2020年我國經濟總體呈現結構性復蘇態勢,供給端恢復進度明顯好于需求端。其中,消費領域復蘇狀況不及預期,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成為拖累我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投資方面,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政府主導的投資增長較快,2020年同比增幅分別達到7.0%和0.9%;民間投資以及民營資本占比較高的制造業投資表現不佳,其中民間投資僅增長1.0%,低于全部投資1.9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下降2.2%,成為三大類投資中唯一負增長的領域。源于主要經濟運行指標的大幅波動,居民、企業等微觀決策主體預期不穩,并通過增加預防性儲蓄、收縮產能規模、擱置計劃項目等方式抑制需求潛力釋放,不利于后續我國經濟的全面恢復。
(三)政策空間收窄背景下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難度
當前,我國宏觀杠桿率迅速上升,2020年三季度已增至270.1%,較上年末大幅增加24.7個百分點,顯著制約后續相關財政政策的持續擴張。同時,CPI、PPI等價格指標的上漲壓力明顯加大,部分地區商品房價格迅速上升,加速了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步伐,總體政策空間面臨邊際收窄局面。事實上,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是全球經濟放緩、經貿摩擦等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而疫情導致的經濟指標劇烈波動致使上述因素被忽視或掩蓋。若無法準確識別問題風險,提前打光“政策彈藥”,后續宏觀調控過程中將在平衡經濟增長和防范化解風險之間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四)對沖政策節奏錯配或將加劇經濟波動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1年我國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然而,在經濟指標大幅波動的背景之下,經濟形勢的研判難度明顯上升,若部分地區、個別部門未深入領會上述政策含義,機械地將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理解為政策力度的逐步弱化和漸進退出,即按照“前松后緊”的原則開展政策部署,將使得主要政策效應于2021年年內集中釋放,進一步推高全年經濟增速,疊加后續政策空間的持續收窄,2022年經濟增速的回落幅度恐將進一步加大,最終加劇經濟波動風險。
三、加強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助力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應站在全局角度,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統籌考慮經濟恢復和風險防范,著力提升政策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全年宏觀政策應按照“前緊后松”的節奏予以安排,促進以下“三個有助于”目標的全面實現。
(一)“前緊后松”政策安排有助于推動經濟盡快回歸正常運行軌道
主要經濟運行指標的大幅波動不利于居民、企業、政府等微觀決策主體準確把握經濟形勢,并可能造成社會需求萎縮、政策效果弱化等一系列負面影響。一般而言,政策由制定、執行到形成實物工作量往往存在3—6個月的滯后期限,故年初政策出臺后主要政策效應將于本年內釋放,下半年出臺的政策將于四季度或次年轉化為實物工作量。因此,考慮到2020年我國已出臺一攬子對沖政策,相關政策效應有望延續至2021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提振全年經濟增長,故后續政策可于下半年開始逐步出臺,以對沖四季度及2022年經濟的回落風險,有效平滑跨年度及年內經濟波動。
(二)“前緊后松”政策安排有助于合理利用現有政策空間
源于債務水平高企、資產價格上升等因素,近年來我國財政貨幣政策空間逐步收窄,同時為對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2020年已相繼出臺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推動四季度我國經濟基本恢復至正常增長水平。在保證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且延長部分必要支持政策的基礎上,是否需要出臺新一輪刺激政策,以及政策的形式、范圍和力度應如何確定等問題均需根據實際經濟運行狀況靈活調整。“前緊后松”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提升政策操作的靈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并為下半年或后續年份留足政策空間,避免政策過早過快出臺后面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更難平衡的被動局面。
(三)“前緊后松”政策安排有助于有效回應社會關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國經濟表現出極強韌性,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如期實現。然而,部分研究機構和學者擔心,超出正常抗疫需要的對沖政策有可能對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結構優化帶來不利影響,進一步降低經濟運行效率并加劇債務、樓市等領域風險。“前緊后松”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準確判斷已出臺逆周期調控政策的規模和力度是否適宜,若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持續恢復,則無需進行政策的二次加碼,可將主要精力放在防范化解風險、構建新發展格局等中長期問題之上,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