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逆全球化”風潮割裂全球發展,疫情沖擊產業鏈安全,人口老齡化挑戰國內經濟結構,消費不足約束國內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的復雜背景下,黨中央做出了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實現雙循環,必須推動產業鏈布局優化與升級,促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空間,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從而達到“內循環”與“外循環”協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雙循環?“內循環”?“外循環”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在后危機時代仍然表現疲軟,“逆全球化”風潮涌起,使得原本就復蘇乏力的各國經濟雪上加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經濟結構、模式與動力亟待轉型升級。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程度。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通過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40余年間進出口商品總額增長超過200倍,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10%,形成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目前,在供給端,我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根據聯合國產業分類擁有全部工業大、中、小類的國家,工業體系完備優勢突出;在需求端,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人群數量超過4億人,城鎮化率水平達到60%,擴大內需的空間大、潛力足。
然而,傳統的“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無法發揮我國供給、需求兩端所具備的超大規模優勢,無法將供給與需求有效匹配。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強調同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入手進行深層次變革,在進一步延續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大力拓展與激發需求端的空間與潛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彪p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首先要立足國內,充分發揮“內循環”的基礎性、主體性作用;其次要放眼全球,有效實現“外循環”的聯動性、互補性價值。兩個循環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全局性、長遠化發展。
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
(一)“逆全球化”風潮使得全球發展割裂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深陷“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發展困境。然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非但沒有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和全球貿易來共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反而大力推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使得“逆全球化”風潮大肆盛行,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經濟復蘇的難度,并加劇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發展矛盾。其中,美國政府對中國實施的制裁和限制“無出其右”,在貿易、金融、科技、輿論等多個方面對中國的相關企業、機構進行無端打壓。
在此背景下,各國依靠經濟全球化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越發坎坷,我國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對外依存度高的發展模式也越發不可持續。因此,原有的全球化發展模式已然無法繼續,我國經濟增長也不能再大規模依靠進出口來拉動。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國需要盡快激發國內供需兩端具備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積極帶動全球經濟復蘇。
(二)疫情沖擊使得產業鏈安全堪憂
自美國主動挑起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政府想方設法對我國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進行壓制,試圖阻滯我國各領域技術進步的步伐,部分產品的全球產業鏈已無法有序運轉。以芯片為例,現階段我國每年芯片的進口額已經超過原油,尤其在高端芯片領域,美國等國家對我國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然而,美國通過對其他相關國家企業施壓,聯合起來對我國的科技企業進行打擊,力圖遏制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各國普遍采取“封國”“封航”“中止貿易”等疫情防控措施,客觀上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轉造成重大沖擊,部分產業鏈甚至因此斷鏈。
現階段,我國對石油、天然氣、鋼鐵等部分戰略物資,以及大豆、豬肉等糧食物資的對外依存度依然過高,一旦外部供應受各種因素影響而中斷,或將引發“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諸多問題。因此,要首先通過“內循環”,實現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把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增強我國經濟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韌性,并富有余力地帶動國際產業鏈運轉,最終實現國內、國際產業鏈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三)人口老齡化使得國內經濟結構面臨挑戰
根據全球發展規律及各國發展經驗,人口老齡化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不可避免的發展現象。自2011年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人口撫養比上升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壓力不斷加大。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社會生產效率的不斷下降,同時,總人口增長一旦由正轉負,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乏力。因此,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供給側驅動力和需求側拉動力同時減弱,進而對GDP增長形成拖累。
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內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未來發展需要面對的重要國情。面對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壓力,必須扭住“內循環”這個能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牛鼻子”,引導勞動力、資本、土地、管理、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配置到高效率的生產領域,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與經濟的高效運作,有效對沖人口老齡化造成的社會生產效率降低。
(四)消費不足使得國內市場潛力未被充分釋放
近年來,隨著經濟模式的不斷轉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動能的不斷轉換,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占比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但另一方面,消費貢獻率的提升并不是由消費內生動力增強所驅動的主動提升,而是由投資增速下降和貿易順差減少導致的被動提升,與美國、日本、歐洲等消費市場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內需動力仍舊不足,內需市場依然存在巨大空間有待發掘。同時,國內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仍然存在,且在疫情沖擊下可能進一步加劇。與富裕階層相比,中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明顯更強。雙循環中的“內循環”就是要通過收入分配改革,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空間,激發消費市場潛力,使我國擁有的人口優勢真正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增長動力。在此基礎上,“外循環”可將市場進一步延展與擴大。
可以看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是有效應對新冠疫情沖擊造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斷鏈的時效之計,又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成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長遠之策;既是對美國等推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國家妄想孤立我國的有力回擊,又是我國通過自身更高水平發展促進更大程度開放、進而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
三、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對策
(一)推動產業鏈布局優化與升級
保障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與優化升級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前提。要充分發揮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的優勢,推動國內企業積極填補我國在重要產業鏈中的空白與短板,鼓勵鏈上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由現在所處位置向產業鏈中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位置不斷攀升。同時,政府需通過財政補貼政策、金融優惠政策、產業支持政策等多元手段的綜合運用,加大對高科技產業、大型裝備制造產業等重點產業鏈的扶持保障力度,具體包括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定價與保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勵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向可應用技術和實用產品轉化等等。此外,實現產業鏈布局的優化與升級不能“閉門造車”,盡管美國試圖在高科技領域與我國進行“脫鉤”,但我國仍需以開放的態度,不斷強化與日韓、歐洲、新興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聯系與合作。
(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
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F階段,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數據等各種要素的流動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戶籍政策的限制使得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農村集體用地入市流通仍存在不少障礙;資本的配置還未實現所有制中性;管理這一要素不能取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報酬;數據資源被政府及少數互聯網企業壟斷等。各種要素的流通障礙使得我國擁有的規模龐大的統一市場優勢無法得到發揮,因此,要盡快清除國內市場中阻礙要素流通的各種顯性與隱性障礙,通過促進要素自由、高效地配置與流動,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2020年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意見》,其核心就是促進要素定價的市場化和要素在國內市場的自由流動。若這一政策能夠得到充分落實,將對清除國內要素流動障礙、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三)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
發展新能源產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F階段,影響國際形勢穩定的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通過發展新能源進行能源國產化替代,進而加強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力度勢在必行。同時,根據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要求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發展新能源產業符合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構建可持續的、綠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因此,需通過能源供給與需求改革,不斷加大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對傳統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力度。
(四)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空間
擴大內需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擴大內需既能讓全體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增強民眾獲得感與幸福感,也能促進消費升級,并帶動供給升級,實現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均衡。擴大消費市場、提升消費潛力的關鍵在于提高中低階層人群的收入,降低中低收入階層的負擔,擴大中產階層占比,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要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實施,促進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并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大社會保障力度,保障居民有能力、有意愿將更多收入投入到消費領域。
(五)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皟妊h”是“外循環”的基礎與保障,“外循環”是“內循環”的延伸與提升,兩者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缺一不可?,F階段,區域化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2020年以來,東盟已超越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通過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港建設等重大舉措,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已經越開越大,但仍需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參與各種雙邊、區域與全球性多邊合作,實現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內循環”與“外循環”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具體而言,要充分發揮中國東盟自貿區、RCEP、“一帶一路”等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增強我國在上述機制中的影響力與貢獻度,通過雙向開放來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5/content_5537101.htm,2020-8-24.
[2]習近平.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J].求是,2020(21).
[3]黃群慧.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N].光明日報,2020-7-28.
[4]黃建忠.供應鏈安全與雙循環戰略[J].對外經貿實務,2020(1).
[5]陳雯,馬京京.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面臨的困難挑戰及相關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20(13).
(班軍,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