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慶 楊小波

摘? ? 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糧、戰略儲備糧,小麥生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消費食品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簡要探討了芮城縣小麥生產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3-009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6.11? ? ? ?文獻標志碼: A
芮城縣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地處秦、晉、豫3省交界處,北倚中條山,南臨黃河,下轄8鎮2鄉、151個建制村,總人口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9萬人,國土面積1 178 km2、耕地面積6萬hm2。縣域北高南低、一面陽坡、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氣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生產綠色優質小麥的優勢區。
1? ?芮城縣小麥生產現狀
近年來,芮城縣委、縣政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擴展糧食大產業發展思路,2019年在芮城縣實施了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重要舉措,有效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穩居山西省第一梯隊。芮城縣連續9年榮獲“全國產糧大縣”稱號,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全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是“優質糧食生產先進縣”。
1.1? ?播種面積和產量穩中有增
2020年芮城縣小麥種植面積32 046 hm2,夏糧總產190 313 t,較2019年增收36 000 t,平均單產5.939 t/hm2,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尤其是芮城縣豐登種業在古魏鎮縣南村的“煙農999”優種繁育田實收測產高達734.1 kg/667 m2,刷新了山西省水地小麥每667 m2產量紀錄;打造的有機旱作芮城樣板——學張鄉橋頭村有機旱作農業(小麥)封閉示范片測產折算標準單產達371.4 kg/667 m2,較2019年橋頭溝播項目區平均單產257.3 kg/667 m2,增114.1 kg/667 m2,增效達226元/667 m2;風陵渡開發區云豐種業有限公司“石農086”小麥示范基地41.53 hm2,麥田平均產量為610.6 kg/667 m2,與周邊小麥平均單產500 kg/667 m2相比,至少高出100 kg/667 m2。芮城縣2018—2020年小麥生產情況匯總見表1。
1.2? ?糧食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近年來,芮城縣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現代農業先行區,堅持生態固本、業態增效,深入推進芮城縣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全方位提升農業基礎條件和農業裝備水平,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加快構建芮城縣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由農業、水利等部門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大禹渡北擴等一批重大農業設施項目,通過土地整理、改造中低產田等,芮城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2 920 hm2,小麥水澆地達到24 000 hm2。在北部區域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區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在中部區域多措并舉集中打造“灌排設備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全面推進黃河二級臺階梯田及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進程,使芮城縣糧食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
1.3? ?糧食品種結構逐步優化
芮城縣堅持由“產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積極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大力推廣種植了耐寒、耐旱、耐高溫、抗病蟲、抗倒伏等性狀良好且已經在芮城縣種植兩年以上的優質強筋、中強筋品種,如煙農999、石農086、鑫麥296、運旱20410等。2020年芮城縣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收獲面積達1萬hm2,比2019年增加3 333 hm2,占小麥總面積的31%。
1.4? ?糧食科技支撐和社會化服務有效強化
深入落實“藏糧于技”戰略,芮城縣2019年實施了小麥統防統治、化肥減量增效、土地托管、有機旱作農業等項目,積極推進耕、種、管、防、收全程機械化,實行良種配置、種子包衣、耕種、水肥、病蟲害防治、收獲“六統一”管理,推動小麥生產集約化、管理技術集成化、要素配置科學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積極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將全縣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芮城縣2019年土地托管面積達2 000 hm2,共培育家庭農場91家,引導規模經營面積 6 667 hm2。
2? ?存在問題
2.1? ?沿山地帶農田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近年來,芮城縣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旱作農業等項目,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芮城縣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沿山一帶旱地部分麥田因地理位置和水資源限制,產量僅150 kg/667 m2左右,農民仍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局面。
2.2? ?氣象災害多,抵御災害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雖然從2012年起,芮城縣在小麥灌漿期開展了“一噴三防”技術,有效降低了干熱風、病蟲害、倒伏等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的影響,但小麥生育期內常常遭受旱、澇、凍害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生產上抵御較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較弱。尤其是陌南鎮、東壚鄉、南磑鎮、古魏鎮溝槽地帶,受地理位置影響,春季常發生凍害,致使小麥減產。
2.3? ?適度規模化經營進程緩慢
2020年芮城縣小麥土地托管項目達2 000 hm2,依托9家農機合作社在全縣10個鄉鎮集中連片發展強筋、中強筋小麥,但是芮城縣小麥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糧食種植效益低,生產模式仍以一家一戶個體種植為主,分散生產,管理粗放,加之農機具、種子、農藥等各類農資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種植投入成本高。部分農戶思想觀念落后,不愿流轉土地,制約了芮城縣農業規模化經營進程。
2.4? ?樹立品牌方面存在短板
2019年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運城面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芮城縣積極響應,出臺了《芮城縣推動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但是芮城縣小麥在產后初加工與精深加工方面基礎薄弱,在樹立品牌方面存在短板,龍頭加工企業少且加工水平低,產業鏈不完善,糧食附加值低。
3? ?對策及建議
3.1? ?發展有機旱作小麥
自然降雨是旱地小麥唯一的水分來源,因此,降雨是影響旱地小麥單產穩定的決定性因素。芮城縣沿山一帶旱地小麥產量低而不穩,但是由于晝夜溫差大,干物質積累多,生產的旱地小麥具有品質優、蛋白質含量高、適口性好等特點,適宜種植優質強筋小麥。建議在沿山一帶推廣種植優質、高產、抗旱節水的強筋小麥新品種,發展有機旱作小麥。針對沿山一帶缺水的現狀,可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發展,推廣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管灌、微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建立健全農田土壤墑情監測體系,實現測墑節灌。
3.2? ?帶動芮城縣小麥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宣傳力度,指導農民通過秸稈還田,進一步培肥地力,通過選用優質良種、科學施肥、科學使用農藥,大力推廣統防統治、托管服務和優質小麥綠色生產技術等模式,采用植保無人機等大中型施藥機械、應用生物制劑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落實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確保生產出綠色優質小麥。
3.3? ?完善相關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針對小麥生育期易遭受自然災害的現象,有如下建議:一是加快選育和引進一批耐寒、耐旱、耐高溫、抗病蟲、抗倒伏等性狀良好的小麥優良品種;二是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加大補貼力度;三是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賠償力度。通過以上舉措提高種糧效益,穩定農民收益,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
3.4? ?加快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建議相關部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加速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從而提高小麥種植效益。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經營效益,應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其加入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立足縣情,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小麥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植,提高小麥生產規模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
3.5? ?加大宣傳力度,創立自主品牌
著眼芮城縣小麥區域優勢,依托39 120 hm2糧食生產功能區、844家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152家糧食新型經營主體、8家大中型面粉加工企業,聚焦小麥標準化、綠色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路徑,積極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全面升級“芮城小麥” “芮城面粉”品質,實現高檔優質小麥訂單化,探索建立面粉生產溯源體系,為打造“運城面粉”區域公用品牌作出貢獻。
利用“運城面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歷史機遇,深度挖掘芮城小麥在農耕文明中的歷史定位,宣傳“芮城面粉”的特殊營養價值,利用石磨加工面粉,傳播傳統的面粉制作工藝,大力提升“芮城面粉”的品質及影響力,同時扶持一批以面粉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業、作坊等,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技術含量高、規模大的面粉加工企業,發展龍頭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做到產、供、銷一體化,提升小麥產后初加工與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打造“運城面粉”區域公用品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