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自該戰略實施以來,政府和社會都對鄉村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2019年年初,中央發布一號文件《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鄉村公共空間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如何營造鄉村公共空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特色課題。
不同學者對于鄉村公共空間解釋的側重點不同,曹海林認為鄉村公共空間是鄉村內部已經存在的具有公共性質的固定空間,側重于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陳金泉等認為鄉村公共空間和人們可以自由進出,并進行活動和各種信息、思想交流的場所,側重于鄉村公共空間的場所感;朱海龍認為鄉村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實體空間,還有很多文化內涵,側重于文化方面。文章所涉及的鄉村公共空間是沒有實體邊界的,人們在此可以自由休息、聊天、游玩的場所。
北竹園村是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西北部的一個偏遠山村,隸屬郟縣茨芭鎮,距離郟縣縣城21km,距離茨芭鎮鎮政府10km,尖山東麓,魯醫河西岸。村域面積1.5km,村莊占地面積 1.87hm,主要產業是玉米,小麥和生態養殖。主要地形為山地河谷及丘陵,春季干旱風多,夏季炎熱雨多,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村前魯醫河緩緩流淌,村后仙女寨云霧繚繞,村下的轉山一圈一圈,似龍盤旋,村上的竹園水庫曾是本村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村里建筑因地制宜,規模不等,形態各異,其風格以中原形式為主。傍水依山而建,連片成群,2條主街呈“丁”字形交叉,街巷脈絡清晰,分布規律,院落以四合院為單位,連街接巷,古樹點綴其中。戶口人數107人,常住人口82人,全年在村居住的32人,從事農活或農舍。
通過對北竹園村的走訪,總結出北竹園村公共空間主要有古樹、古泉眼、橋、宅前、街巷、河道、村委會、衛生所、田地等,具體情況見圖1所示。

圖1 北竹園村公共空間分布圖
3.2.1 古樹
北竹園村有棵樹齡300的皂莢樹(表1),位于村內的岔路口,是村子內部自發形成的,是村落標識,也是精神歸屬,在村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村民在此進行聊天及乘涼等公共活動,與村莊有著很深的活動關聯。
3.2.2 古泉眼
古泉眼(表1)位于河谷中,西邊是池塘,東面是山脈,南北兩面是通行的河間小道。整個泉眼都在樹木的籠罩之下,附近有許多上水石。另外,古泉眼還配有亭臺樓閣及木椅。
3.2.3 橋
橋(表1)位于河谷之上,連接河谷兩岸,周圍種植竹子和石榴樹,橋下是潺潺的流水。用當地石頭建造,隨后在外表面粉刷水泥。
3.2.4 宅前空間
宅前空間(表1)主要是每戶住宅大門和街道圍合的空間,一般情況在樹蔭下放置石椅,在靠近圍墻一側種植花草樹木。
3.2.5 街巷
北竹園村的街巷(表1)與大部分村莊的街巷一樣,都是蜿蜒曲折的,規模相對較小,主要起到交通和交流的作用,村內主干道與外聯系道路近似垂直,材料分別是石材和水泥,道路兩邊種植花草樹木,綠化率高,沿街圍墻繪制與鄉村生活場景有關的水粉畫。
3.2.6 河道空間
河道(表1)位于河谷中,東側是山脈,西側是梯田,目前的河道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池塘組成,河中種植荷花、蘆葦、養殖本地魚,整個河道均被樹木遮蓋。
3.2.7 村委會
村委會(表1)扮演著政府在鄉村代言人的作用,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色彩,表現出控制與秩序的特征,位于村內街巷與村外水泥路的交叉口,門口空間大,周圍綠化率高。北面是已經干涸的池塘和廢棄不用的戲臺。前身是小學,所以院子較大,院內有棵樹齡25年的柏樹,北面一層是辦公,二層是居住,東西是廚房和衛生間,大門位于南面。
3.2.8 衛生所
衛生所(表1)位于與外聯系道路的一側,緊鄰大路,路邊種植藥草和花卉。材料是彩鋼瓦,坡屋頂,藥房,接待室,休息室三間并置,大門朝東。
3.2.9 田地
大片的田地(表1)是鄉村的顯著特色,淺山丘陵區的地貌使得農田似臺階分布,層次感強。無論是臨山還是臨水,農田里都種植著樹木,為耕種者提供陰涼。

北竹園村公共空間現狀 表1
本次調研以面對面訪談法為主,調查問卷為輔的形式對鄉村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和需求進行收集和整理,包括“村民基本信息”“村民活動特征”“村民對現有公共空間的滿意度”“村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四個主要部分。
本次調研人數22人,可利用回答22份,由年齡分析圖(表2)知,60歲以上的老人占45.5%,18歲~39歲的青年人僅占9%,通過訪談得知,目前在村里居住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在家的中年人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家帶孫子孫女,另一種是兒女均已結婚,并且定居在外。青年人基本在外地工作居住,或者在附近城鎮上工作,只有周六周日才回到村里,占比27.3%的青少年也是平時在附近城鎮上學,只有周六周日以及寒暑假才會使用村里的公共空間。

調研對象年齡結構分析圖 表2
對村民活動特征的調研包含“公共活動場所”“公共空間活動類型”兩個部分的內容,通過對22份調研結果的梳理(表3、表4)可知,15位村民的活動場所在宅前,占比最高,古泉眼、河道、街巷的人數依次降低。村民在公共空間的活動類型主要是休憩和娛樂,均有半數以上的村民選擇。

村民公共活動場所 表3

村民公共空間活動類型 表4
村民對現有空間滿意度的調研由“總體滿意度”和“不滿意原因”兩個方面組成,調研結果顯示(見表5、表6),59%的村民對現有公共空間不滿意,23%的村民表示很不滿。對該部分村民進一步調查發現,休憩設施不足占比39%,為最主要原因。據調查,村民經常使用的宅前空間的座椅基本都是石制的,一部分是村民在田野或者其他地方偶然獲得的有趣石頭,另一部分是石板一層一層壘起來的座椅,雖說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但是數量不足,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太低,稍不留神可能就會摔到溝里,村里其他的公共空間基本沒有休憩設施。娛樂場所不足占比28%,這里所說的娛樂場所包括公園、廣場、棋牌活動場所等,最關鍵的是缺少有遮蔽設施的場所,一到下雨天,村民就只能待在自己的家中,這對于喜歡聚群的老年人來說是不利的。此外,影響村民滿意度的原因還有衛生差,照明設施不足,綠化質量不高等。

整體空間滿意度分析 表5

村民不滿原因分析 表6
通過對村民需求的調研(見表7)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于公共空間需求是不一樣的。老年人注重的是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安全性,適合休憩。6名參與調查的中年人中,有4人認為公共空間應滿足娛樂和休憩。受訪的青年人均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間,同時滿足娛樂需要。青少年則希望公共空間可以滿足自己的游玩需求,可以有游樂設施。

村民需求分析 表7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可知,北竹園村目前的大部分公共空間使用率還是挺高的,就如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等級理論一樣,人在較低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不斷去追求更高級的需求。為滿足村民的需求,北竹園村的公共空間需要繼續提升。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鄉村特色的源頭,而歷史遺存是反映鄉村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圍繞其建立公共空間是保護并傳承鄉村文化特色的有利途徑。比如,位于丁字路口的古樹,可以定位為交流休閑型空間(圖2),在一側添加欄桿保證村民的人身安全,其次在樹干上懸掛古樹保護牌,來加強后人對于古樹的了解,此外,在保持與村內主干道平行的基礎上替換材料,在石碾盤的旁邊布置休閑石桌石椅,為村民提供休憩、乘涼場所。泉眼空間(圖3)由來已久,首先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給予其一個干凈整潔的場所,平整泉眼的斜坡,在其上鐫刻泉眼的歷史,詳細述說泉眼的成長。

圖2 古樹更新策略

圖3 泉眼更新策略圖
北竹園的河道寬且長,西岸是梯田,東岸部分是梯田,部分是山脈,鄉村特色濃烈,目前的水質渾濁,綠化雜亂,美觀不足,狹長的濱河線性空間中缺乏清水、互動和休憩的場所。更新的目的是重建人與水的聯系,為村民提供游玩場所以及喚起老年人的記憶。其中河道和河岸之間的坡度大致有三種類型:陡,較緩和,緩和。
目前的荷花池(圖 4)屬于“陡”,首先在河岸邊設置安全扶手,然后可以在水面上設置木棧道,增加村民和水之間的交流,滿足人們的游樂需求。

圖4 荷花池更新策略
在較緩和的河段,可以讓村民接觸水,在緩沖坡設置臺階,沿河岸設置親水平臺。
緩流河段(圖5),沿河岸布置步道,以提供休閑空間,同時也可增加河道的景觀層次和舒適性,泉眼附近及其他步道寬敞處,以植物圍合或椅凳擺放為宜,形成一條條小巷,成為適合三、五人閑聊的公共空間。

圖5 緩流河段更新策略
鄉村公共空間的使用者主要是村民,因此,優化村民日常使用空間對于提高村民的幸福度指數是最有效的。其中街巷(圖6)為村民提供生產生活習慣和交通的職能:首先拆除違章搭建的構筑物,對堆放的垃圾進行清理整治;其次是統一風貌,在外墻上繪制統一的、連續的、能夠體現北竹園村歷史或者特色的畫面;再是結合每戶的宅前空間見縫插針式填補高質量的綠化,增加路燈的高度,沿著街巷增加路燈的數量,對于部分較窄的街巷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寬,對于高差較大的路段,盡量鋪得緩一些,在街巷拐彎的地方,放置指示牌子,避免碰撞事件的發生。宅前空間(圖7)是村民日常使用最頻繁的場所,在座椅設置側面增加欄桿之類的圍護措施,對于部分空間可以開辟出來形成鄰里中心,為附近老人提供休憩場所,青少年提供玩樂場所。

圖6 街巷更新策略

圖7 宅前空間更新策略
鄉村公共空間是村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對周圍環境最直觀的行為表達,是村落歷史延續的重要場所。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的地貌和地域文化以及歷史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從村民角度出發的公共空間更新策略,才是持續的,有活力的。宅前閑聊休憩,濱水游玩垂釣,老建筑活力四射,村民喜氣洋洋,這就是向往的鄉村公共空間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