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焰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在我國目前存在著大量的建筑,由于建設時的客觀經濟條件約束,以及其他原因沒有設置電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建筑增設電梯勢在必行。本文就此問題從設計角度進行一些技術探析。
①功能改變的需要,由于時代的發展,建筑功能發生改變的現象已經很普遍,譬如在老城區將一座使用時間不太長的規模較小的商業建筑,改造為酒店或者辦公樓,按照現行使用要求或者規范規定需要增加垂直電梯。
②業主主觀需要,譬如大量的建于2000年之前的多層住宅建筑,根據當時設計規范以及開發商為了節省成本沒有設計電梯,現在因為國家政策鼓勵和業主要求增設電梯。
③客觀使用需要,譬如某一建筑,在建設時已經設計有電梯,滿足當時的設計規范以及使用需求,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已有電梯數量不夠,需要增設電梯。
一般做法是建筑師在滿足現行設計標準的情況下和建設單位協商后,在建筑內部找出合適的位置布置電梯,結構工程師按照現行設計標準對其進行加固改造設計。
考慮施工的可行性及對環境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此類增加電梯的井道多數采用鋼結構,而原建筑的結構材料一般為混凝土結構或者磚混結構,新增鋼結構與原主體結構分為連在一起和完全脫開的兩種形式,本文主要探討新增鋼結構與原主體結構連在一起的設計方法。
由于新增電梯井道為鋼結構,而既有建筑的結構為混凝土結構或者磚混結構,當新增鋼結構與原主體結構連在一起時,一幢建筑出現了兩種結構體系,新增結構阻尼比與原結構的阻尼比不一樣,抗震計算時結構體系怎么認定,作者根據多個工程實例計算比較,發現無論結構剛度、自震周期、地震反應,新增鋼結構對原主體結構影響都很小,一般不超過2%。所以作者認為即使新增鋼框架與原結構連在一起,但整體結構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仍然為原結構體系。
①基礎設計:新增鋼結構電梯井道的鋼柱一般要和原主體結構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新增部分的基礎才有可能實施。新增基礎類型原則上同原主體基礎類型,并經過沉降分析,確保沉降差和沉降量在規范允許范圍之內。
②上部結構設計:豎向荷載作用時,除了考慮新增鋼結構與主體結構連在一起計算外,還要進行不考慮新增鋼結構與主體結構連在一起的計算,即單獨計算鋼結構自身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安全性。水平荷載作用時,應進行整體受力分析,按照現行設計標準(規范)計算,原主體結構如果存在不滿足現行設計標準(規范)的要求,應告知建設單位,是否加固改造,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③連接設計:為確保新增鋼結構能夠和原主體結構協同受力,新增鋼結構和原主體結構需有效連接。新增結構樓板建議為波紋鋼板加混凝土,鋼筋通過植筋植入原結構梁柱板內。在原結構梁柱內植入化學錨栓,布置后置錨板,鋼梁和后置錨板焊接。計算化學錨栓數量時,應有足夠的富余。
某醫院住院部大樓建設于2008年,地上19層,1層地下室,總建筑面積30600m,500張床位,共設置8臺電梯。運營初期,由于病床數量按照設計數字控制,電梯運營良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科室病床數量大量增加,上午探視高峰期電梯數量不夠問題凸顯。醫院決定在主體建筑外增設2臺電梯,詳見圖1所示。

圖1 平面布置圖
新增鋼梯井道采用框架支撐結構,鋼材為 Q355級,鋼柱 H20×400×400×26型鋼,鋼梁采用H20×400×300×26型鋼,支撐□120×6方管。樓板采用1.0㎜波紋鋼板加120厚C30級混凝土,活荷載標準值3.5kN/㎡。
豎向荷載作用下單獨對鋼結構進行計算時,恒載分項系數取1.3,活荷載分項系數取1.5,鋼柱最大穩定應力比0.56。水平荷載作用時,考慮整體受力,即新增鋼框架與原主體共同受力分析。考慮到原主體正在使用無法加固改造,故計算時恒載分項系數仍然取1.2,活荷載分項系數1.4,仍然按照7度進行抗震計算,8度采取抗震措施。原主體結構阻尼比取0.05,新增鋼框架阻尼比取0.03,經計算原一層剛度為RJX1=4.9651E+07(kN/m)RJY1=5.5935E+07(kN/m),增加鋼框架后變為RJX1=4.9695E+07(kN/m)RJY1=5.6148E+07(kN/m),剛度增量不到1%,其余樓層類似。層剛度比幾乎無影響。原有建筑第一振型周期2.3198s,第三振型周期1.8754s(扭轉系數 0.82),周期比0.808。增加鋼框架后第一振型周期2.1178s,第三振型周期1.7256 s(扭轉系數0.85),周期比 0.815,整體抗扭性能略微變差,但仍然比較好地處在規范允許值范圍。從周期結果可以看出,以扭轉周期為主的振型仍然是第三振型,說明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幾乎沒有改變。結構位移見圖2。

圖2 增加鋼框架后位移圖
從圖2可以看出,頂層因為是構架層,位移相對大點,增加鋼框架后整體位移雖然有微弱減小,但位移特征仍然為框剪結構特征。底層規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墻地震傾覆力矩百分比 (抗規)為X向柱28.12%,Y向柱20.61%;所以可以認為結構體系仍然為框剪體系,沒有變化。沉降計算,新增鋼結構采用和主體同樣基礎形式,即人工挖孔樁,800mm樁徑,擴大頭1200mm。樁端持力層為④層強風化砂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3500kN,鋼框架最大沉降量為2.3mm,原主體建筑沉降基本穩定,沉降差通過設后澆帶的方法解決。為保證新增鋼框架與原主體能形成一體共同受力,連接設計是關鍵。本工程鋼梁與混凝土框架柱梁采用剛性連接,在彎剪拉力共同作用下,后置化學錨栓及鋼板做法,見圖3所示。新增樓板鋼筋采用植筋方法植入原混凝土梁內,見圖4所示。

圖3 后置化學錨栓及鋼板做法

圖4 植筋方法
對于多層建筑室外新增鋼框架電梯井,如果現場條件允許,在其自身高寬比滿足規范規定的情況下,建議與原主體結構分開,新增鋼結構支撐體系,按照現行有關規范標準設計,與原主體建筑抗震縫距離滿足規范要求;對于高層建筑,一般情況下鋼結構自身高寬比無法滿足規范規定,應和主體連在一起,確保結構整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