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菁英,左根林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統籌協調建筑業‘走出去’……有目標、有重點、有組織地對外承包工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近年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規模快速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推動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注重培養符合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根據建筑業的轉型與升級,加強擴大建筑類專業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規模,使我國職業教育走向國際。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旨在構建亞洲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為對外承包工程開拓了新的國際市場,必將給中國建筑類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2019年1-9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4906份,新簽合同額868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9.2%,同比增長18.4%。隨著亞投行、絲路基金的組建,將使得更多的對外承包項目落地。
我國與建筑相關的行業,均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如水泥、鋼材、玻璃等行業。這些過剩的產能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產量來解決,另一方面可以擴大需求:一是發展國內建筑業,二是尋求海外市場。但是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的房屋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雙雙下降。如圖1、圖2,2014年房屋施工面積 135.6億m,2017年117.5 億 m,年平均跌幅為4.6%。房屋竣工面積由35.5億m(2014年)跌至28.6億m(2017年),年平均跌幅為6.95%。從這些現象可以折射出國內建筑市場正在萎縮。那么拓寬海外市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則有利于過剩產能的輸出。

圖1 房屋施工面積[3]

圖2 房屋竣工面積[3]
由于各國紛紛投入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價格戰持久不消。我國海外建筑企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實現轉型升級:①加大研發,提升技術,推進智能建筑,承接先進工程技術轉移,引入BIM技術,推進建筑信息化的發展,實現設計、施工、安裝與運維一體化,推進裝配式建筑,在沿線國家實現綠色、節能、環保的建設;②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將海外承包項目向前延伸至設計,向后拓展至運營,從而可以降低建造與運營環節的交易成本。
建筑類專業來華留學生的培育,既能滿足建筑企業“走出去”的需求,助力優質產能走出國門,又能帶動當地就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超(2014年)利用SWOT模型對某建筑企業承接的海外項目進行分析,發現幕墻海外工程隊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工程人員匱乏,只能通過國內招聘派遣出國的形式儲備人才,需較長的磨合期才能適應國際環境和項目工作。王承金(2017年)指出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存在著國內人才和當地人才招聘的雙重困難。國內人才招聘費時費力,當地人才缺乏專業技能。
中國企業“走出去”,困難重重,其重要原因是高素質人才難以獲得,本土化人才培訓成本太高。王朝暉,張春勝(2018年)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企業應當聘請本土化人才,這樣可以消除語言障礙,減少文化沖突,同時能夠降低外派人員的成本。由此可見,培育來華留學生是目前來說最符合中國企業“走出去”對于“本土化”人才需求的方式。這些留學生既懂得當地語言,又深知專業技術,了解中國文化,在工作中可以有效解決由于語言、文化以及技術帶來的困擾。
培育留學生,發展國際教育,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留學生因為具有國際視野,深受多種文化的影響,通常更具包容性,在工作崗位上更能發揮專業特長。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培育建筑類專業的留學生應當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儲備人才,發展人脈。以泰國為例,來中國學習建筑類專業的留學生,都是本國推薦的非常優秀又勤勉的學生。這些留學生回國后,對于我國教育、建筑、城市以及文化的評價,將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來華學習、旅游和投資,有利于中國與沿線國家友誼橋梁的搭建。留學生的培養,既能滿足當地對于建筑人才迫切需求的愿望,又能推動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建筑文化交流。
隨著我國建筑類專業留學生與建筑行業共同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逐漸呈現,亟待解決。
語言關幾乎是所有來華留學生需要面臨的第一道關卡。眾所周知,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對于非母語出身的留學生,面臨的不僅是日常交流,還有大量的專業術語。通過走訪建筑行業海外公司的龍頭企業,他們提出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水泥、鋼筋等基本的專業術語,當地工作人員知之甚少。因此,在培育留學生時,專業術語成為重點對象。
隨著“走出去”的建筑企業對“本土化”人才需求的提升,建筑類專業的留學生日益增加,但是老師的數量及專業素養并未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很多老師,受到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局限,無法與來華留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一些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將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融入課堂,不熟悉新的建筑設計理念,不了解新的施工工法。同時出于安全考慮,鮮有帶來華留學生親臨建筑工地現場。同時,老師既要兼顧中國學生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參加各類比賽,還要培育留學生的專業水平以及解決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難免出現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都將影響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
目前,針對建筑類專業的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本國同類專業學生的模板為依據,進行適當修改,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還不夠。同時,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各自國家的行業標準也有所不同。統一的模板無法滿足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要求。目前,建筑類專業的留學生主要開設的課程包括“建筑工程制圖”“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組織”“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課程。而使用的教材主要針對本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內容也是依據中國人的表述習慣、思維模式而編排的。由于留學生的語言存在障礙,對我國建筑也知之甚少,所以達到預期培養目標。
為使培養的留學生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構建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路徑。
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留學生不能來華以后才開始學習漢語,應在來華之前就進行相應的漢語預科班學習。來華以后,應在大一開設一年的漢語課程,并且督促學生盡快通過HSK的漢語等級考試。通過學生社團組織漢語角,每周1~2次,鼓勵中外學生共同參與,可以讀書分享會的方式提升留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同時還能提升閱讀理解的水平,又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培育優秀的留學生,教師的國際化程度必須提高,不能停留在過去的狀態。①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留學生的思維模式、表達方式、文化底蘊與我們不一樣,加之背井離鄉,語言不通,初來乍到很容易跟不上班級,產生懈怠甚至厭學的情緒。應通過開展留學生師資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而實現教師關愛留學生的理想狀態。②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教授留學生的教師,不能再以本國學生為依據采用同樣的方式,應當因材施教。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鼓勵的方式,使得留學生實現知識的分享,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③加強師資的海外培訓。通過建立海外培訓基地,定期選派優秀的留學生教師到海外名校學習,提升教師的國際化程度、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創新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模式,就需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筑狀況進行調研。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既要有針對國際建筑標準的共性措施,又要有針對不同國家的特性措施。開設課程時,應遵循以下思路。

圖3 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路線圖
將專業課程劃分四大類,專業基礎能力包括“建筑工程制圖”“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材料”。工程施工能力包括“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力學”“建筑施工技術”“基礎工程”“裝飾工程”“鋼筋混凝土及砌體結構”“安裝工程識圖與施工”等。工程管理能力包括“建筑施工組織”“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工程項目管理”等。綜合實踐能力包括“BIM技術應用”“測量綜合實訓”“畢業設計與答辯”等。同時開發針對留學生的教材,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圖4 建筑類專業課程體系表
通過與建筑企業的海外公司進行合作,開展訂單班教學,使得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可以回國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企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可以立即開展工作。通過訂單班教學,使得建筑類專業的學習,既可以針對目的國的建筑標準,又可以在教學時融合企業文化,學生在工作時可以立即上手,減少企業的培訓成本,縮短磨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