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勇 (中鐵十六局集團北京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緊張,城市地下空間被廣泛利用。地下空間開挖的基坑緊鄰地下商業群、停車場、高樓大廈或既有車站的環境非對稱情況愈加增多,非對稱荷載作用下基坑的變形機理以及變形規律更加復雜,基坑開挖過程支護結構自身及環境安全風險更大,因此有必要對其受力及變形特征進行研究,以指導類似工程建設。
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以Terzaghi和Peck等為代表的等學者以總應力計算基坑支護結構,并研究了基坑施工過程的穩定性;Bjerrum 和Eide等總結了基坑開挖基底隆起變形規律,探討了基坑抗隆起理論計算;O'Rourke研究了土體變形的影響因素即基坑開挖卸載,提出基坑開挖和圍護對圍巖變形的影響。馮廣玉、朱元勛等國內學者運用數值分析方法,研究基坑開挖支護結構的內力、變形變化以及對環境影響。王艷峰、劉海燕等結合工程施工過程的監測數據,研究基坑開挖對支護結構自身和環境影響。
本基坑工程位于某高速公路北側,高速公路填土高度約為6.0m,基坑北側為某在建廣場,在建廣場挖深約為4.0m。基坑南側邊緣線定位在高速公路的邊坡周圍,基坑北側圍護樁與在建廣場承臺凈距1.9m,與承臺樁凈距2.4m,基坑與路肩相距為6.2m~10.4m;基坑北側施工便道寬約8.0m,基坑平面圖如圖1。

圖1 基坑平面圖
基坑設計開挖尺寸:長73.50m,寬14.30m,深26.22m,基坑結構主體分為兩層,局部為三層。采用長度為45m,直徑1.2m,間距1.5m的鉆孔灌注樁作為基坑的外圍支護,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與鋼結構相結合的方式為其豎向圍護結構,其中最上層為混凝土支撐,支撐水平間隔為6m;往下為7道鋼支撐,鋼支撐的水平間隔為3m。其混凝土支撐的設置標高為±0,7道鋼支撐設置標高分別為-3.8m、-7m、-10m、-13m、-16.5m、-19.5m、-22.4m。基坑負二層的開挖深度為16.92m,采用長度為30m,直徑1m,間距1.2m的鉆孔灌注樁作為基坑的外圍支護,其中最上層為混凝土支撐,支撐水平間隔為6m;往下為4道鋼支撐,鋼支撐的水平間隔為3m,其混凝土支撐的設置標高為±0,4道鋼支撐的設置標高選取分別為 -3.8m、-7m、-10m、13.5m。
場址范圍內土層結構自上而下分別為上覆人工填土層,其厚度為0.8m;粘土層,其厚度為3.3m;膨脹土層,其厚度為32.3m;中更新統沖積層粘土層,其厚度為2.4m;下伏基巖為第三系粉砂巖。參數如表1。

基坑設計參數 表1
基坑的長、寬分別為73.5m與14.3m,最大開挖深度為26.22m,將其分為8個步驟進行分步開挖施工。根據FLAC3D模擬結果和實測數據表明:受深基坑開挖影響,一般會在開挖基坑周圍3倍的開挖深度范圍內引起比較大的地層沉降,而在3~5倍的開挖深度范圍內其所引起的地層沉降影響較小,地層沉降也受基坑開挖的平面尺寸大小和開挖平面的長寬比影響。開挖基坑平面尺寸越大,地層范圍影響就越廣;開挖平面的長寬比越大,沿長邊的方向受影響范圍就越廣。
數值模型的條件選取:取距離基坑邊界100m橫向范圍,縱向高度為3.8倍的基坑開挖深度,故整個模型尺寸長寬高分別為273m、214m、90m,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三維模型網格劃分
分別用x方向、y方向的外邊界條件對兩個垂直面上的法向位移進行約束,開挖內部不設置約束;模型底面的水平邊界位置采用固定約束。
本構模型選用修正劍橋模型,開挖土體的網格劃分選用六面塊體單元,未開挖土體的網格劃分選用六面體漸變放射單元。由于所開挖的地坑周圍地下水位較低,故模型忽略地下水對基坑開挖的影響,以總應力指標作為土體計算參數。
圍護樁與立柱選用樁單元進行模擬,基坑內的混凝土支撐、鋼支撐與圍護樁體間的冠梁皆用梁單元進行模擬。
取強度的混凝土作為基坑支護結構的混凝土強度,混凝土在外部作用下會產生裂縫,強度折減系數取0.8,彈模取24GPa、泊松比取0.2、密度取1500kg/cm,采用1.2m×1m 的鋼筋混凝土支撐截面長寬分別為1.2m與1m,鋼支撐截面為外徑609mm內徑593mm的空心圓,鋼支撐彈模為210GPa,泊松比為0.3。
基坑開挖8個土體開挖工況,如表2所示。

基坑開挖主要計算步 表2
圍護樁在不同計算工況下水平位移隨深度的變化曲線見圖3至圖6所示。
圖3、圖4顯示:隨著開挖的進行,基坑側向變形速率增大,支護結構側向位移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變化規律,變形最大位置在開挖面附近,最大變形位置隨開挖的進行而逐步下移。基坑南北圍護樁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均向超載一側偏移,位移量在25mm左右。

圖3 基坑南側圍護樁側向位移變化曲線

圖4 基坑北側圍護樁側向位移變化曲線
不同計算工況下,基坑中心位置南側高速公路南側(jv5-2)和北側(jv5)高速公路地面沉降隨開挖工況變化曲線見圖5、圖6所示。
圖5~圖7可以看出:地面沉降與開挖深度呈正相關,開挖深度越大,地面沉降越大。由于鋼支撐的及時架設,每一次開挖完成后地表沉降速率降低,對控制地面沉降效果顯著。基坑周邊地表最大沉降值為50mm左右,位置在距基坑12m處。在基坑每一步開挖中,地表沉降均在不斷增大,反彎點在距離基坑開挖深度的1.5倍處,反彎點范圍內基坑開挖產生的沉降值較大。

圖5 高速公路南側地面沉降隨工況變化曲線

圖6 不同工況高速公路南側地面沉降隨距離變化曲線

圖7 高速公路南側地面沉降隨工況變化實測曲線
通過FLAC3D數值分析和現場原位監測,結論如下:
①開挖深度與基坑側向變形及其速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基坑支護結構的側向變形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的特征,變形最大位置處在基坑開挖面附近,即側向變形呈現出“n”字型特征,中間大兩端小;
②受偏載影響,基坑整體單向偏移基坑南、北側的圍護結構頂端均向北移,移動的數值穩定在25mm左右;
③基坑周邊地表沉降與開挖深度呈正相關關系,由于鋼支撐的及時架設對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顯。單一工況結束后,基坑沉降速率明顯減小,沉降趨于穩定;
④基坑周邊地表最大沉降值為50mm左右,位置在距基坑12m處,在基坑每一步開挖中,地表沉降均在不斷增大,反彎點在距離基坑開挖深度的1.5倍處,反彎點范圍內基坑開挖產生的沉降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