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3~8 歲兒童對資源分配中貢獻、努力和能力因素的權衡 *

2021-04-02 11:14:52徐曉惠朱莉琪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分配兒童能力

徐曉惠 安 靜 朱莉琪

(1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3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煙臺 264011)

1 問題提出

公平正義一直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個體關于資源分配公平與否的感受對其行為方式及心理健康均有重要影響(牟毅, 朱莉琪, 2007)。公平判斷和公平行為是兒童道德發展的核心議題,與兒童的社會交往,尤其是合作行為有密切關系(Killen & Smetana, 2015; LoBue, Nishida, Chiong,DeLoache, & Haidt, 2011)。

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是指個體或團體公正或道德地分配資源的方式(Hsu, Anen, &Quartz, 2008)。Deutsch(1975)認為公平分配原則主要有三種:平等(equality)原則(平均分配)、貢獻(equity)原則(按勞分配)和需要(need)原則(按需分配)。

研究發現,3 歲左右的幼兒具有強烈的平等性偏好,認為平分才是公平的(Warneken, Lohse,Melis, & Tomasello, 2011)。隨著社會認知技能的發展,兒童逐漸能接受不平等分配,并認為基于貢獻、需要的分配比平分更公平(Hamann, Bender, &Tomasello, 2014; Rizzo & Killen, 2016)。例如,他們能根據個體的貢獻大小分配餅干(Baumard,Mascaro, & Chevallier, 2012; Kanngiesser & Warneken,2012)。如果同伴分配時違反貢獻原則(給一個懶惰的人較多的獎勵),3 歲幼兒會認為這不公平,且會使用語言進行抗議(Paulus, N?th, & W?rle,2018; Rizzo, Elenbaas, Cooley, & Killen, 2016)。

貢獻是個體工作的結果,它會受到個體努力程度的影響,但個體的努力程度與其最終貢獻并不總是對應的(Kienbaum & Wilkening, 2009)。研究發現,個體相信努力工作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實際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努力工作后得到了較少的獎勵,或者付出了較少的努力卻得到較多獎勵的情況。因此,個體在進行資源分配時需要權衡個體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結果兩種信息(Kim, Kim, & Lee, 2017; Schrift, Kivetz, & Netzer,2016)。Noh,D’Esterre 和Killen(2019)考察3~10 歲兒童在分配資源時對努力過程和努力結果的權衡。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越來越傾向于根據人物的努力過程而非努力結果分配資源,愿意將多余的資源分給更努力的人物,同時也更愿意和努力的人物進行合作。由此可見,兒童在分配資源時更重視努力的過程。

除了努力這一個體可控的因素,還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例如天賦、幸運也會影響個體的貢獻(Baumard, André, & Sperber, 2013)。但是個體對于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在資源分配中如何考量還存在分歧:嚴格的平等主義者(strict egalitarians)認為,不管過程變量,所有人都應該得到相同數量的資源;自由主義者(libertarians)認為,個體的收益應該與其努力程度和能力均有關,公平的解決方案是根據每個人最終的貢獻進行分配;自由的平等主義者(liberal egalitarians)認為,個體的收益應該只與其可控的因素有關,例如努力程度,而對于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天賦和運氣,則不應該影響個體的收益(Cappelen, Hole, Sorensen, &Tungodden, 2007)。為了解決這些爭論,研究者在分配之前引入資源創造過程,結果發現,在資源創造過程中是否付出努力是影響個體進行分配的重要因素(Konow, 2003);個體認為根據可控的因素,而非不可控因素進行獎勵分配是公平的(Cappelen & Tungodden, 2011)。

以往研究發現,青少年認為由于個人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不平等是公平的,并且愿意基于個體努力的成果去分配資源(Kornbluh, Pykett, &Flanagan, 2019)。Alm?s,Cappelen,S?rensen 和Tungodden(2010)在研究中選取5~13 年級學生,設計了兩個網頁,一個網頁需要被試完成一個收集“·”的任務,另一個網頁中被試可以娛樂休息。被試自行決定在兩個網頁停留的時間。結束時,電腦計算每個被試收集到“·”的數量,告知被試收集的“·”屬于高價值還是低價值,并計算每人所得的總價值。然后,被試隨機兩兩配對進行獨裁者博弈。結果發現,青少年被試分配時主要依據可控的因素,例如同伴完成任務耗費的時間以及收集“·”的數量,而不是不可控因素,例如“·”的單價以及總價值。這一結果說明,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越來越能夠接受由個體可控因素,即努力程度導致的不平等。以往研究中的不可控因素大多來自主試的操控,例如設定投資回報的比率(高、低)(Cappelen et al., 2007),規定好創造產品的價值(大、小)(Alm?s et al.,2010),較少關注個體本身的不可控因素-能力。方富熹和王文忠(1994)在研究中要求兒童給貢獻、努力程度和能力各不相同的四個故事人物分配獎勵。結果發現,7 歲和9 歲兒童在分配資源時不僅能夠考慮他人的貢獻,也會考慮努力、能力等因素;12 歲兒童則認為基于努力程度給出的分配方案才是公平的。可見,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能力因素賦予的權重在減少,對努力因素賦予的權重在增加。不過該研究沒有考察年齡更小的學齡前兒童。那么,學齡前兒童如何理解個體的努力程度及能力對資源分配的影響?他們是否會呈現出與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不同的結果?

兒童分配公平性的發展包含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兩個方面(王斯, 蘇彥捷, 2011)。研究表明,兒童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的發展并不同步(Smith,Blake, & Harris, 2013),這種發展的差異與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兒童和同伴的社交距離以及社會學習等因素有關(Blake, 2018)。因此,研究者除了分析兒童的分配行為,也要求兒童對其行為進行解釋說明。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年幼兒童大多使用與公平不相關的語言,年長兒童則能夠基于平等、貢獻、需要等公平準則進行解釋(Sigelman &Waitzman, 1991)。

綜上,本研究選取3~4 歲、5~6 歲和7~8歲三個年齡段的兒童,使用資源分配范式,設計了三個不同的故事角色(能力最強、貢獻最大、最努力),要求兒童對這三個故事角色進行獎勵分配,并說明理由,以此來考察不同年齡兒童如何權衡影響分配的貢獻、努力和能力這三個因素。

有研究發現,在3~8 歲期間,兒童的平等性偏好逐漸減弱,他們越來越能接受基于其他理由(貢獻、需要、達成一致的規則)的不平等分配(Schmidt, Svetlova, Johe, & Tomasello, 2016)。因此本研究假設在資源分配中,兒童對貢獻、努力和能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年齡差異。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選取某市幼兒園33 名3~4 歲兒童(M=3.58 歲,SD=0.20 歲,R=3.30~4.10 歲,17 名女生);41 名5~6 歲兒童(M=5.63 歲,SD=0.31 歲,R=5.00~6.20 歲,20 名女生),有一名女生因身體原因未順利完成施測,因此,最后的數據為40 份;37 名7~8 歲兒童(M=7.79 歲,SD=0.37 歲,R=7.20~8.80 歲,19 名女生)。兒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涵蓋范圍較廣,包含初中或以下(父親8.4%,母親5.0%)、高中(父親15.7%,母親17.5%)、大學或大專(父親60.2%,母親61.3%)、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父親15.7%,母親16.3%)等不同水平。

2.2 實驗設計

采用3(年齡:3~4 歲、5~6 歲、7~8 歲)×3(人物特征:能力最強、貢獻最大、最努力)的混合實驗設計,因變量為兒童的分配數量及不同類型的公平行為解釋的比例。參考前人研究(Sigelman &Waitzman, 1991),兒童對公平分配行為的解釋理由可以分成5 個類別:(1)無解釋(不回答、不知道或者給出一個不相關的解釋,例如“我喜歡這么分”);(2)平等(應該平分);(3)貢獻(貢獻大的人應該多給);(4)努力(努力的人應該多給);(5)能力(能力強的人應該多給)。

2.3 實驗材料和程序

參考方富熹和王文忠(1994)研究中的摘蘋果故事,對其進行簡化以適應本研究中兒童的理解水平:將故事人物的數量減少為3 個;刪除摘蘋果之前的意愿性信息,例如“歡快地答應”“勉強同意”等,直接進入故事主題;在摘蘋果的過程中,用圖片呈現汗水的多少并輔以相關的語言說明來表示人物的努力程度。

每個兒童單獨施測。兒童進入實驗房間后,主試與兒童進行簡單交流,并讓兒童熟悉環境。整個實驗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1:講故事。

主試向兒童呈現人物圖片(分為男生和女生兩個版本,與被試的性別對應呈現),并講故事。故事內容如下:“這里有三個小朋友,這是明明(指),他的個子最高,很容易就能摘到蘋果;這是冬冬(指),這是強強(指),冬冬和強強個子一樣高,不過強強的胳膊受了傷。”

“你能告訴我他們三個人的名字嗎?”(作為控制問題,兒童回答正確后繼續,如果兒童回答錯誤則再講一遍。)

“他們三個去果園里幫助農民伯伯摘蘋果。看,這里有好多的蘋果(呈現蘋果樹的圖片)。冬冬和強強都努力地摘蘋果,累得滿頭大汗,不過強強更努力(呈現圖片,冬冬和強強流汗,強強的汗珠多)。最后,明明摘了1 筐蘋果,冬冬摘了4 筐蘋果,強強摘了1 筐蘋果(呈現圖片,在每個人物的下方放置對應筐數的蘋果圖片)。”

“他們三個誰摘蘋果最容易?誰摘蘋果最多?誰摘蘋果最努力?”(以示兒童明白明明能力最強,冬冬貢獻最大,強強最努力。三個問題均為控制問題,提問順序在被試之間隨機處理。)

階段2:完成分配及理由說明任務。

告訴兒童:“現在,農民伯伯總共獎勵他們三個人6 個蘋果,你來幫忙分一下。盡力做到公平分配。”分配結束后,詢問兒童分配的理由。

3 結果

3.1 不同年齡兒童對三種特征人物的分配數量

不同年齡兒童向不同人物角色分配蘋果數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 1 兒童分給不同故事人物的蘋果數量

對兒童的分配數量進行3(年齡組:3~4 歲、5~6 歲、7~8 歲)×3(人物角色:能力最強、貢獻最大、最努力)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中年齡組是被試間變量,人物角色是被試內變量。結果發現,人物角色的主效應顯著,F(2, 214)=8.24,p<0.001,=0.07。人物角色和年齡組之間存在交互作用,F(4, 214)=5.71,p<0.001,=0.10。簡單效應分析發現,3~4 歲和7~8 歲兒童分給不同人物角色的數量存在顯著差異,F(2,214)=12.74,p<0.001;F(2, 214)=4.40,p=0.013。5~6 歲兒童分給不同人物角色的數量沒有差異,F(2, 214)=1.79,p>0.05。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對于3~4 歲兒童來說,他們分給貢獻最大的人物的蘋果數量明顯多于能力最強的[t(32)=-2.75,p=0.01,d=0.95]和最努力的[t(32)=3.21,p=0.003,d=1.00],7~8 歲兒童分配給最努力個體的數量顯著多于貢獻最大[t(36)=2.64,p=0.012,d=0.86]和能力最強個體[t(36)=3.08,p=0.004,d=0.99],分給貢獻大個體的數量顯著多于能力最強個體[t(36)=2.64,p=0.012,d=0.35]。

不同年齡兒童給貢獻最大人物分配的蘋果數量存在顯著差異,F(2, 107)=5.87,p=0.004,兩兩比較結果顯示,3~4 歲兒童分給貢獻較大人物的數量明顯多于5~6 歲(p=0.04)和7~8 歲兒童(p=0.001)。分給最努力人物的蘋果數量在不同年齡間也存在顯著差異,F(2, 107)=9.95,p<0.001,兩兩比較發現,7~8 歲兒童分給最努力人物的數量明顯高于3~4 歲(p<0.001)和5~6 歲兒童(p=0.001)。不同年齡兒童給能力最強人物分配的蘋果數量沒有差異,F(2, 107)=1.13,p>0.05。

3.2 不同年齡兒童對不同分配行為的解釋比例

請兩位研究者根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評分者一致性信度較高(Kappa=0.93)。對每個年齡段中給出不同行為解釋的人數百分比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

表 1 不同年齡兒童給出不同行為解釋的人數和百分比(%)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齡兒童對分配行為的解釋存在差異。相比7~8 歲兒童,3~4 歲和5~6 歲兒童在解釋自己的分配行為時,較多地給出了一些與公平準則不相關的原因。同時,兒童提及最多的原則是平等,但在貢獻和努力維度上,存在年齡差異,即隨著年齡增長,依據貢獻進行分配的人數比例在減少,依據努力程度進行分配的人數比例則逐步增加。

4 討論

本研究使用資源分配范式,利用故事情境設置三個不同的人物角色,分別是能力最強的、貢獻最大的以及最努力的,考察3~8 歲兒童如何根據貢獻、努力和能力三個因素分配資源。結果發現,兒童對能力的認可度較低,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貢獻賦予的權重逐漸降低,傾向于根據他人的努力程度進行獎勵分配。

4.1 兒童權衡貢獻、努力與能力的發展特點

研究結果發現,3~4 歲兒童傾向于給貢獻較大的個體更多的資源。這一結果與以往的研究一致,即3 歲左右的兒童已經能夠依據貢獻原則分配資源(Baumard et al., 2012;Hamann et al., 2014;Kanngiesser & Warneken, 2012)。

5~6 歲兒童傾向于平均分配,即分給不同人物的資源數量無顯著差異。這與Sigelman和Waitzman(1991)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發現5 歲兒童對情境信息不敏感,在工作-獎勵、投票和捐助情境中均傾向于使用平等原則。Wittig,Jensen 和Tomasello(2013)使用迷你最后通牒博弈(mini-ultimatum game)也發現,在5 歲兒童眼中,“平分就是公平”。

然而,即使兒童具有強烈的不平等規避傾向(inequality aversion)(Brosnan & de Waal, 2014),7~8 歲兒童仍會依據分配對象使用不同的原則,他們分給最努力的個體最多的資源,其次是貢獻最大的個體,最后才是能力最強的個體。他們能夠克服平等性偏好并依據情境中個體努力程度的信息進行分配,同時能夠用語言明確說明人物的努力程度是影響他們做出分配決策的重要因素。這說明相比于貢獻這一“結果”,他們更看重努力這一“過程”。該結果與Noh 等(2019)的研究結論相符,即7~10 歲兒童在分配資源時更加重視個體付出努力的過程,而非最后的貢獻結果。同時,與青少年對努力的理解一致(Alm?s et al., 2010;Kornbluh et al., 2019)。7~8 歲兒童不僅能理解努力對貢獻的影響,而且能用這種認知去指導自己的分配行為,更加認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一標準。同時,相比于之前的研究,兒童能理解努力的年齡有所提前(方富熹, 王文忠, 1994;Kienbaum & Wilkening, 2009)。其原因可能是,實驗任務相對簡單,同時隨著兒童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開始注意到分配結果背后的過程和原因,傾向于給最努力的個體分配更多資源,而不是只看重最終的貢獻大小。

在資源分配中兒童為什么這么重視努力程度?易偉、梅淑婷和鄭亞(2019)認為,努力與獎賞系統關系密切,個體認為努力是一種獎賞,能夠增加努力結果的價值。例如,Benozio 和Diesendruck(2015)發現,努力程度會影響6 歲兒童的資源分配,他們對于自己付出很大努力獲得的獎品,無論獎品對自己是否有吸引力,都認為自己應該保留更多的獎品,因此,分給同伴的數量更少。不過本研究發現,兒童在解釋自己的分配行為時,提到“努力”的比例較低(3~4 歲,3.03%;5~6 歲,7.50%;7~8 歲,21.62%)。這可能與當前實驗任務要求他們同時權衡多種原則有關,后續研究可以簡化任務難度來考察兒童對努力的理解。同時,5~6 歲兒童傾向于平等分配,這一結果與Benozio 和Diesendruck 的結論不同,他們發現6 歲左右的兒童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在創造資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一差異可能是由實驗范式的不同造成的:本研究中兒童是作為第三方給他人分配資源,而Benozio 和Diesendruck的研究中,兒童親身參與了努力的過程,其體驗可能更加深刻,因此會賦予努力更大的權重。對此,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

研究發現,兒童對能力賦予的權重較低:分給能力最強的個體較少的資源,同時,只有3~4 歲和5~6 歲兒童在說明理由時提到了能力(3.03%和2.50%)。該結果說明學前兒童在資源分配時較少依賴“能力”這一信息。這與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結果是一致的(方富熹, 王文忠, 1994;Alm?s et al., 2010; Cappelen et al., 2007)。

4.2 兒童的平等性偏好

Elenbaas(2019)認為,平等原則是個體形成公平概念的基礎。在人際交往的情境中,平等分享意味著對彼此的尊重(Engelmann & Tomasello,2019)以及在道德層面上能夠關心他人的福利和權利(Smetana & Ball, 2019)。本研究對兒童給出的行為解釋進行歸納分析,三個年齡段的兒童使用平等原則來說明自己分配行為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7.27%、52.50%、78.38%。分析其分配模式發現,將6 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故事人物的人數比例分別為:60.60%、71.79%和78.38%。可以看出,對于3~4 歲和5~6 歲兒童來說,分配模式和解釋說明的人數比例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部分兒童雖然進行了平分,但是其行為解釋并不是基于平等原則,而是給出了不相關的一些解釋。只有7~8 歲兒童,其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發展是同步的。同時,每個年齡段兒童對“平分”的解釋也不盡相同。3~4 歲兒童進行平分是依據情境中的表面信息或是自己的喜好,例如,“每個人都一樣多就對了”“喜歡平分”,平分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認知負荷較小的啟發式方案。有研究表明,在分配過程中計算的復雜程度會影響個體對公平準則的使用:當計算較為復雜時,個體傾向于使用平等原則;反之,則傾向于根據貢獻原則進行分配(McGillicuddy-De Lisi, De Lisi, & van Gulik, 2008)。本研究發現,5~6 歲兒童也認為應該平分,甚至追求一種絕對性平等,但他們能夠使用與公平相關的語言,例如“平均就是公平”。在7~8 歲兒童眼中,平分則更多是為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例如“如果不平分,他們就不能一起玩了”。

本研究發現,對于5~6 歲和7~8 歲兒童來說,平等分配的比例分別為52.50%和78.38%,是一種占優的分配決策。這與國內的一項研究結果一致(王笑楠, 郝洋, 蘇彥捷, 2019),即中國兒童隨年齡增長有更強的平等偏好。

4.3 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展望

本研究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以往研究中對能力的界定,通常是指兒童的天賦能力,例如年齡優勢(McGillicuddy-De Lisi, Watkins, & Vinchur,1994; Sigelman & Waitzman, 1991)和身高優勢(方富熹, 王文忠, 1994)。本研究根據方富熹和王文忠的研究選取了身高這一指標作為特定實驗情境(摘蘋果)中的能力因素。這能力優勢在其他的情境中未必適用。未來研究可以根據研究情境探詢兒童對其他能力指標的理解,并考察其對分配行為的影響,對本研究結論進一步驗證。

其次,研究中的兒童大部分來自社會經濟地位中等水平的家庭,沒有考慮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獨裁者博弈中更愿意進行利他分享(Chen, Zhu, & Chen, 2013)。未來研究可以對比家庭經濟地位的高低對兒童分配公平性的影響,全面了解兒童對不同公平原則的理解與使用。

5 結論

不同年齡兒童對貢獻和努力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差異:3~4 歲兒童在進行分配時更可能考慮個體的貢獻,而7~8 歲兒童更可能依據個體的努力程度進行分配,兒童均較少依據能力進行資源分配。可以看出,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越來越重視付出努力的過程在資源分配中的作用。

猜你喜歡
分配兒童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色中文|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尤物视频一区|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九九视频|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欧美三级自拍| a毛片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婷婷综合色|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区欧美区| 97狠狠操| 国产天天射|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综合网|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久久青草热|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第七页| 国产福利拍拍拍|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福利片91|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成人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