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夢,石小盼,葛怡帆,齊雪蓮,孫鑫如,王婧雯
(湖北文理學院醫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智能養老藍皮書:中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8)》預計,到“十三五”末期,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占總人口的17.8%,老年撫養比提高到28%左右,養老服務需求呈現總量和質量雙提升的發展態勢。2022年以后將迎來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跳躍的數字背后不僅是老年人口患慢性病的風險急劇上升,而且是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和生活質量的下降[1]。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我國老年群體現狀的研究不斷涌現,但矛盾日益突出,方法收效甚微,如何解決老年群體的長期照護問題迫在眉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個性化、全面化、多樣化發展,不僅要長期照護,而且要正確照護、有效照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期照護(LTC)定義為由家庭或朋友非正式照料者和養老機構專業人員進行的照護活動,以保證自理能力缺乏的個人能得到較高的生活質量,并擁有最大可能的獨立、自主、參與、個人充實及個人尊嚴[2]。本次研究以湖北省襄陽市三大典型社區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分析社區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深刻剖析現存體系的問題,為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即相關保險、福利及救助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3]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屬于現況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對象為湖北省襄陽市王府社區、中原社區、檀溪社區內544名老年人。
1.1.1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年齡≥60歲,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2)排除標準:神志不清者,嚴重智力障礙者,理解溝通障礙者。
1.1.2 樣本量計算 根據Kendall提出的樣本含量粗略估計方法,樣本含量取變量的5~10倍。本研究所用量表共30個變量。計算所需樣本量至少為300人,再將樣本量擴大20%,以保證充足的人數,最終計算所需樣本量至少為360人,實際調查樣本量為544人。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子女個數、居住情況、經濟來源、月收入、醫療保險、生活自理情況、慢性病種類、服用藥物情況等。
1.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采用ADL進行評分,包括進餐、洗澡、修飾、大便、小便、用廁、床椅轉移、平地走45米、上下樓梯等10個條目。評定標準:獨立:100分;輕度依賴:71~99分;中度依賴:46~70 分;重度依賴:21~45 分;完全依賴:0~20分。
1.2.3 社區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調查問卷 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將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及其他家政服務需求分為非常需要、很需要、需要、不太需要、不需要5個級別。
1.2.4 社區照護質量評價體系 將社區老年人對社區在生活護理、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心理慰藉4個維度的照護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比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級別。
2018年7—8月,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在3個社區進行現場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在知情同意及保密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和收取均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完成。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544份,所有問卷當場收回并檢查有無遺漏,及時詢問填補。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核對后,輸入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采用構成比等指標進行描述性分析,單因素分析中的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表1 社區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單因素分析結果(n=544)
544名社區老年人中,86.2%的人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慢性病,以高血壓最為常見。不同居住情況、醫療保險、慢性病種類、經濟來源、生活自理情況、月收入以及服用藥物情況的老年人對社區長期照護需求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2。

表2 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種類分布情況(n=544)
以長期照護需求調查問卷總分為因變量,以居住情況、醫療保險、慢性病種類、經濟來源、生活自理情況、月收入以及服用藥物情況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慢性病種類、生活自理情況是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正向影響因素,服用藥物情況是負向影響因素(見表3)。患慢性病越多、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服用藥物越多的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越大。此外,該回歸模型調整決定系數R2=0.681,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共線性診斷顯示,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2.0左右,因此,考慮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3 社區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n=544)
失能者的需求可歸為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康復3類[4]。此次調查中,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占86.2%,其中患有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占17.3%。排在前3位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是否患有慢性病對于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有顯著影響[5]。劉曄翔等[6]研究顯示,需要慢性病護理服務的老年人占15%,慢性病護理服務已成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首要需求。所患慢性病種類不同,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影響不同,導致老年人照護需求也不相同。本次調查發現,輕度失能老年人占21.5%,中度失能老年人占2.8%,重度失能老年人占0.1%。失能者家庭對疾病護理需求強烈[7]。失能程度的差異,導致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康復的需求也不相同。
本次調查中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占86.2%,雖低于中國長期照護保障需求研究課題組[8]的研究結果,但比例仍較高。慢性病遷延不愈,累及多個器官,造成軀體功能減退。所患慢性病種類越多,老年人承受的痛苦也越多,對疾病護理等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也越強烈。罹患多種慢性病也會直接影響其對日常生活照護的需求[9]。白金文等[10]調查發現,慢性病對社區老年人的失能程度有重要影響,且慢性病種類不同對失能程度的影響也不同。失能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障礙,迫切需要得到專業的醫療保健服務和更多的關愛支持[11]。汪群龍等[12]研究表明,隨著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增加,其對日常生活照護及陪伴、聊天等精神慰藉的照護需求也逐漸增加。李偉峰等[13]研究發現,健康狀況越差的老年人,其所需的長期照護服務越多。本次調查發現,長期服用藥物的老年人占67.8%,可見長期服用藥物在老年群體中比較普遍,長期服用藥物對老年人的軀體及心理都有一定影響。這類老年人更需要得到家人的關心、鼓勵以及醫務人員的專業用藥指導,以減輕長期服藥帶來的副作用,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長期照護不僅直接影響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家庭成員的生活,甚至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有著直接且重要的影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最接近居家失能老年人生活的醫療護理機構,應當以失能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為社區失能老年人提供適當的醫療幫助。在為社區失能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同時,結合老年人的理解能力、慢性病種類、失能程度進行統一指導,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要時社區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狀況及病情特點、嚴重程度給予針對性指導,介紹專項護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