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慧,王慶華
(1.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市中心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壞死[1]。據統計,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居慢性疾病死亡人數之首[2],我國AMI患病率從2002—2015年呈逐漸上升趨勢,給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3]。AMI病變雖然在心臟,但往往累及其他系統,增加患者腦卒中風險,嚴重影響呼吸、循環和運動功能,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利用心導管技術迅速疏通患者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有效擴張冠狀動脈管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況,已成為AMI緊急救治的重要方法之一。PCI術后患者有支架內再血栓和新發冠狀動脈血栓的風險,需服用抗栓、降脂等藥物至少9周[4]。此類藥物起效緩慢、價格較高,患者需要改變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且仍面臨運動功能減退、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心臟康復訓練是指通過綜合康復治療的方法消除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幫助患者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消除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防止疾病惡化甚至逆轉結局[5]。最早針對AMI的心臟康復訓練是Levin于1944年提出的“椅子療法”,我國關于心臟康復訓練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6]。隨著心臟康復醫學的發展,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護理也被提到新的高度[7]。本研究探討心臟運動康復訓練對AMI行PCI患者心功能和自理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將2019年7—12月在濱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急性心肌梗死行PCI的15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診斷標準[8];(2)經橈動脈行 PCI的患者且經醫生確認可進行心臟運動康復訓練;(3)年齡45~74歲,會使用微信交流;(4)認知功能正常,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出院后能配合訓練和回訪,并按時復診。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訓練者;(2)除急性心肌梗死外合并其他嚴重心臟疾病;(3)合并嚴重的心外疾病,如貧血、肺氣腫、慢阻肺、消化道出血等;(4)經橈動脈外的其他路徑行PCI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78例)和對照組(80例),其中,女性45例(占28.48%),男性113例(占71.52%);年齡(56.91±10.49)歲;發病至經橈動脈行PCI的時間小于12小時,平均(7.58±3.36)小時;植入支架1~3枚。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個人嗜好、支架植入數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實施常規運動訓練,于PCI手術當天生命體征平穩后,采取臥床期間患側手握拳、松拳和全身關節活動到床邊活動、病區活動、慢走、快走、慢跑、快跑等運動形式,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實施心臟運動康復訓練,分主動助力訓練、有氧運動訓練和大肌群參與的運動訓練3個階段,各階段訓練循序漸進,持續12周,具體方案見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12周心臟運動康復訓練方案
1.3.1 患者基本情況問卷 根據研究目的及內容自行編制問卷,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個人嗜好、文化程度、子女數量、本次發病至手術時間、本次發病疼痛感覺、支架植入數量等。
1.3.2 心功能評價指標 本研究以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的主要指標(左室射血分數、左室收縮末內徑、左室舒張末內徑)評估患者心臟運動康復訓練后的心功能變化,其中成年人左室射血分數正常值為(60.0±7.0)%(<50%為心功能下降),左室收縮末內徑正常值為23~40 mm,左室舒張末內徑正常值為36~55 mm。
1.3.3 自理能力評估量表(Barthel Index,BI)該量表包括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等10個條目,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獨立生活能力越強,對他人依賴越少;分值越低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需要他人照護越多。自理能力等級:重度依賴:≤40分;中度依賴:41~60分;輕度依賴:61~99分;無依賴:100分。本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6,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為保證收集資料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所有訓練均在研究者本人指導下進行。研究前對參與研究者進行BI評分標準和運動手環使用方法集中培訓。通過詢問收集患者一般資料,訓練前和訓練12周后通過查閱電子病歷收集心功能評價指標相關數據,同時使用BI對患者進行自理能力評分。
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M(P25,P75)表示,行 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或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s精確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收縮末內徑、左室舒張末內徑比較(±s)

表2 兩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收縮末內徑、左室舒張末內徑比較(±s)
項目左室射血分數(%)左室收縮末內徑(m m)左室舒張末內徑(m m)訓練前訓練1 2周訓練前訓練1 2周訓練前訓練1 2周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 6.0 3±2.2 8 4 6.0 6±2.1 2 0.0 4 3 0.9 7 1 5 8.4 3±2.0 6 4 9.5 5±2.5 3-5.3 2 3 0.0 0 3 3 5.2 2±2.1 7 3 5.1 0±2.7 2-0.1 9 7 0.8 3 1 2 6.2 3±2.0 7 3 1.1 4±2.1 0 5.3 8 2 0.0 1 1 5 5.2 2±2.3 1 5 5.1 0±2.2 6-0.1 4 8 0.8 0 7 4 5.2 2±2.0 5 5 1.3 0±2.1 3 5.8 6 2 0.0 2 3
表3 兩組BI得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BI得分比較(±s,分)
觀察組(n=78)對照組(n=80)t值P值組別 訓練前37.70±6.66 38.58±6.68 0.235 0.817訓練12周82.00±6.86 68.00±4.83-4.367 0.001
3.1.1 提高左室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 表2顯示,心臟運動康復訓練12周后,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臟運動康復訓練能改善AMI行PCI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可能與長期、規律、中等強度的運動訓練對增強患者心肌收縮功能,改變心臟前后負荷有關。運動過程中機體耗氧量增加,心臟為適應機體耗氧需要,使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射血分數。本研究中,心臟運動康復訓練第三階段大肌群參與的運動主要為廣場舞、太極拳等動作柔和的訓練,可使全身肌肉放松,血液重新分布,血壓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降低心臟后負荷,提高射血分數;騎自行車主要以下肢活動為主,利用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進血液回流,通過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射血分數。
3.1.2 增強心肌收縮力,減小左室收縮末和舒張末內徑,改善心功能 表2顯示,心臟運動康復訓練12周后,觀察組左室收縮末內徑和左室舒張末內徑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臟運動康復訓練能改善AMI行PCI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可能為第二階段有氧運動能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血管內皮舒張能力和細胞氧化酶活性,進而改善心肌收縮、舒張功能,減少左室收縮末、舒張末內徑;第三階段大肌群參與的運動可降低冠狀動脈血管阻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代謝,調節心臟的神經內分泌功能,提高心肌舒縮能力,減小左室收縮末和舒張末內徑,改善患者心功能。
3.2.1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表3顯示,心臟運動康復訓練12周后,觀察組BI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的心臟運動康復訓練方案與BI各條目基本一致。患者PCI當天自理能力評分<40分,為重度依賴,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循序漸進的心臟運動康復訓練,進食、穿衣、洗澡、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臺階等項目均由完全依賴向完全獨立過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由重度依賴轉變為輕度依賴,說明循序漸進的心臟運動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2.2 改善心功能,減輕活動不適,提高自理能力 有氧運動訓練使患者日常活動中對氧的供需平衡,減輕活動時心悸、氣促等不適癥狀;大肌群參與的運動訓練使全身各肌群得到有效鍛煉,提高軀體平衡力,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自理能力的提高是患者可以主觀感受的指標,通過心臟運動康復訓練促進患者建立堅持訓練的信心,有利于患者淡化患者角色,使其早日進入家庭和社會角色。
綜上所述,對AMI行PCI患者實施為期12周的、循序漸進的、專業指導下的心臟運動康復訓練,可明顯提高患者心功能和自理能力,該心臟運動康復訓練方案可在臨床AMI行PCI患者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