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禱
[摘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課既不同于一輪復習課,更不同于新授課。為了讓高三歷史二輪復習課有新意,學生有新味,有必要拔高其教學立意。本文通過學會追問的方式,對歷史問題的深入思辨,嘗試實現讓歷史復習課的教學立意更加高遠的目標。
[關鍵詞] 學會追問;歷史二輪復習;教學立意
新高考要求高三歷史二輪復習課的教學立意要更加高遠,體現出歷史學科價值,給學生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世界、一種道德判斷、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社會的內在的認識和理解。
一、從類型上追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追問,是在提問基礎上的深化,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體現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內探究問題的特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是新授課和一輪復習后的再次升華和知識體系的高度整合。只有具備貼切的教學立意,這節復習課才會有靈魂,才會有師生深層次的思維碰撞。如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清時期(1368~1840)一課,通常我們都會這樣設問:明清時期為什么要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別怎樣強化?產生了什么影響?顯然,這樣設問的教學立意非常常規,不新穎、不足以引人入勝。那么,怎樣使教學設問的立意變得深刻呢?筆者認為,在提供新材料、新情景的背景下,可以采用從類型上追問,從而得出立意深刻的問題。復習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高度強化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從價值引領角度追問以下問題:明朝廢除丞相制是埋下了亡國的禍根還是強化了君主集權?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真的發展到了頂峰嗎?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違背了歷史潮流嗎?為什么?前后仔細比較,不難發現這四個問題不僅有梯度、有層次、有思維含量,更主要是從質疑教材、求證思辨、價值取向的角度追問的,其教學立意在于培養學生的不唯書、不唯上的探求精神和發自內心的道德情感品質,從而突出歷史學科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如追問: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真的發展到了頂峰嗎?學生通常會回答:是!問題似乎非常簡單。但進一步追問:真的是這樣嗎?學生就懵了。此時,教師補充道:歷史演變的真實效果與當事者的主觀動機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有時甚至朝相反方向發展。軍機處成立初,確實起到了強化皇權的作用,但后來隨著軍機處的制度化、規范化以及入直軍機處的大學士對朝廷決策影響力的擴大,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權,有可能給專制皇權制造出新的異己力量。
這樣一來,教師的分析,給了學生一個嶄新的視角:軍機處后來對君主專制有一定的弱化作用。
二、從范圍上追問,由點到面,由面到體
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是“點”的思考,有的人是“面”的思考,還有的人是“體”的思考。“點”的思考,是思考目前正在發生的一件事情的利與弊。“面”的思考,是思考個人在一件事情當中長遠的利與弊。“體”的思考,是思考包括身邊人在內的整體、長久的利與弊。于此,教師在提問時,問題應當集中在一點,然后通過追問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從而聚沙成塔,提升教學立意。
以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羅馬政治史的雅典民主政治的通史復習為例,筆者選取了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生中直接或間接反映雅典民主制的幾個片段串聯起來貫穿全課。歷史是人創造的,個人是時代的縮影。蘇格拉底見證了雅典民主制從興盛繁榮到腐敗衰落的全過程,以他為中心點來探討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此,可以蘇格拉底的經歷為主線索,從六個視角即蘇格拉底之生、蘇格拉底之戲、蘇格拉底之眼、蘇格拉底之聲、蘇格拉底之思、蘇格拉底之死說開去,追問六大問題:何謂民主?雅典民主是如何確立、發展的?雅典公民是如何實踐和保障民主的?其民主政治是現代意義的民主政治嗎?有何當代價值?又為何走向衰弱?如此,由蘇格拉底個人經歷點到雅典民主制度面,由雅典民主制度面再到古今民主制度實質體,從范圍上不斷追問,將蘇格拉底的個人命運與雅典公民命運、雅典國家命運以及雅典民族命運緊緊聯系起來。
蘇格拉底之生,讓學生明白雅典民主制度的內涵及其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政治等等;蘇格拉底之戲,學生因此了解清楚雅典公民如何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蘇格拉底之眼,使學生領悟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價值和影響,既留下寶貴智慧,又給后人無窮的啟迪和至深的反思;蘇格拉底之聲,則彰顯蘇格拉底的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蘇格拉底之思,反映蘇格拉底在面對個人生死與國家命運孰輕孰重的時候,體現出舍個人顧國家、顧民族的高貴品質;蘇格拉底之死,則引起學生的深思,認識到雅典民主制度并非現代意義的民主制度,而是本幫成年男性的民主、少數人的民主、奴隸主的民主,本質上體現了古代雅典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和夫權社會。
實踐證明,高三歷史二輪復習課不斷從范圍上追問,由歷史細節聯想到對生命的感悟,由個人聯想到對社會、國家、民族的感悟,無疑就會大大拔高歷史復習課的教學立意,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
三、從原因上追問,由果到因,以情知理
歷史復習課要上出新意還在于深刻。深刻,不僅在于認識事物的本質,也在于揭示事物之間內在的因果關系。為此,二輪復習課中,筆者以情景材料為思維的聚合點,進行由果溯因的追問。讓學生從情景材料中的“果”去深挖導致此“果”的“因”,從而以情入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歷史思維。這樣,復習課的教學立意就會跳出常規的范疇。
如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的鴉片戰爭通史復習,教師展示材料:“曠世”戰爭,奇怪的結局,瞠目結舌的數字。鴉片戰爭中,中國投入軍隊總人數80萬,英國遠征軍18 000人。但戰爭結局,清軍傷亡4 600人(死3 300人)。英軍傷亡401人(死59人)。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中國竟然戰敗,而且簽署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看著材料,學生得到的信息是中國戰敗,而且敗得匪夷所思。就在學生沉思的時候,筆者由果到因,以情知理,追問了四個問題:鴉片戰爭,中國為什么戰敗?為何是中國戰敗?英國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又為何敢發動這場戰爭?
一番激烈的辨析和討論,學生最后達成共識:中國之所以戰敗,客觀原因是英國的強大、先進,主觀原因是清王朝腐朽沒落,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戰爭是殘酷的,其爆發是必然和可能的產物。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市場的渴求遭到了中國閉關鎖國政策和小農經濟的強烈抗拒,而清政府的腐敗和愚昧無知則又為這種必然增加了可能。這樣,由果到因、以情明理的追問教學就給了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即因“新”生疑,因“疑”激趣,因“趣”動情,復習課的教學深度和廣度就在學生的辨析思考、討論總結中自然生成。
學會追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維的教學手段,也是教師教學策略和教學智慧的真實反映。教師在了解學情、深度解讀教材和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把握追問的類型、深度和廣度,就能有效地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使復習課的教學立意更加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