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摘要] 基于“研學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研思教學目標,創設適切情境;研析學情概況,合作學習互助;研磨概念聯系,建構知識體系;研討遷移運用,引導素養生成的方式,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通過全面的評價與反思,提升初中生物學復習課的效率,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關鍵詞] 研學課堂;復習課;生物學;教學模式
復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復習不僅能彌補平時教學的不足,有利于學生提升整體的認知水平,系統化知識結構,還能獲得學習方式、思維水平和學科素養的提升。但相較于新授課,復習課涉及的內容對學生來說缺乏新鮮感,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
因此,結合初中生物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通過“學生和教師的自主‘學,師生圍繞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困惑開展‘研”的“我學·我們研”課堂變革,以“研學課堂”教學模式來解決這一痛點。
一、研思教學目標,創設適切情境
作為學習者,擁有詳盡的知識已不能適應當前世界的高速發展,其應能通過對概念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在面對復雜情境時綜合判斷并做出合理決策,這些均需要高階能力。例如,在復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一章時,復習的目標就不能局限于“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等,還應有“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這類綜合性較高的目標。
在研思設定復習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創設適切情境激發學生復習的主觀能動性。如本章復習中可結合學生日常生活所處的實際情況將高階目標設置為“如何為校園花房(蔬菜大棚)設計有效的環境調節裝置”或“如何為大型超市設計果蔬保鮮倉庫”等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挑戰性思考。隨后,再具體提出,如“該訴求的實質問題是什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是否需要促進(抑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如何促進(抑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植物體可承受范圍內,可以挑選哪些措施完成調節”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進行了還原、探究和加工,在重構了自身知識體系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高階能力的發展。
二、研析學情概況,合作學習互助
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體,高投入度地卷入學習之中,才能使復習課的效果最佳。而持續性的高投入必須與學生積極的情感高度聯系,因此激發學生的情感動機是一種提升學習投入度的有效方法。如在復習“生物多樣性”這一單元時涉及生物分類學知識、生命起源和進化的假說、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復習時需要實現具象、概念、判斷、推理、分析等多種思維的綜合應用。教師在課前如能仔細研究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認知能力、學習現狀等各方面的學情因素,幫助學生組建“異質互補學習”類型的學習共同體小組,就能充分發揮各成員的獨特優勢。復習中,教師設計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生物多樣性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在對該問題的研討中分別承擔自己所擅長的推演、辨析、繪制、綜合布局等任務,并與其他成員進行深度互動。學生通過共同體活動可以使自己的“學習參與者”身份由“邊緣型”向“核心型”轉化,逐步厘清本單元所學的內容與“生物多樣性”的本質聯系,在合作學習互助中初步梳理本單元基本架構。而共同體成員間取長補短的過程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更能使他們在學習中通過對別人發言的傾聽完善自己認知等方面的欠缺之處。這些都保障了學生在復習課上對學習的高投入度。
三、研磨概念聯系,建構知識體系
對于復習課來說,能否使學生正確把握事物間的聯系與教師對學生有待掌握內容的處理方式有關。因此,教師應在課前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科書、歷年中考試題等,綜合多方面因素反復斟酌,梳理概念間相聯系的基本框架,為設計復習課的總體結構奠定基礎。在具體的章節或專題復習課中教師再通過與學生一起研磨概念間的聯系,促進學生進一步建構知識體系。例如,在“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一章的復習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梳理本章的主要內容,將“染色體”“DNA”“基因”“性狀”“遺傳”“變異”這幾個詞確立為核心關鍵詞;再由學習共同體小組進行合作交流,結合學生自身對概念的理解進行了討論與鉆研,對上述核心詞進行發散,添加次級關鍵詞,如“常染色體”“性染色體”“遺傳病”等,并繪制出知識框架。該過程既是學生對所復習內容的一次精細加工,又是他們創新思維的一次展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暴露出認知上存在的誤區,而且可以使思維保持活躍狀態,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則在仔細傾聽上述發言的基礎上,引導各學習共同體小組進一步修改完善其知識框架圖,幫助學生形成對該部分內容整體面貌和當前內容在整體中所處位置的合理認識,為后續更加有的放矢的復習做好準備。
四、研討遷移運用,引導素養生成
復習課絕不應止步于對客觀事物及符號系統的學習,還應走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解生命的本質。因此,學生學習的關鍵在于對所學內容本質的理解。而在實際課堂中,學生在進行知識框架的闡述時,常常會由于對所復習內容的理解不夠透徹而出現概念偏差,無法充分認識知識的本質。對此,教師可特別針對這些概念理解的疏漏之處進行變式遷移訓練。如在復習“人的性狀和遺傳”一節時,學生常常混淆“基因”和“性狀”的概念。可設置以下兩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若人類有耳垂由顯性基因A控制,無耳垂由隱性基因a控制。家庭甲中父親的基因型為Aa,母親的基因型為aa時,子女是否有耳垂?家庭乙中父親表現為有耳垂,母親表現為無耳垂時,子女是否有耳垂?學生通過對兩組描述相似的家庭的子女耳垂性狀的出現概率進行討論和推演,就能充分意識到有耳垂的人,其體細胞的基因型既可能為AA,又可能為Aa。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有耳垂”性狀和“Aa”基因型畫等號。這一訓練過程使學生對于“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狀”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師為本節復習課所設置的情境,各小組同學將已經充分理解的科學本質、原理等與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集思廣益,從多個角度對情境進行剖析。同時,將對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各個方面的評價貫穿整個遷移訓練始終。例如,在復習“現代生物技術”一章時,就不僅要能“舉例說出克隆技術的應用”“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等,還應能“關注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影響”,討論并清晰表達對諸如“基因工程的產物是否會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狀態”“轉基因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等問題的觀點。進行這些評價尤其是價值評價體現了學生在對科學本質的探求和遷移運用中對知識的鞏固以及對自身整合、創新等能力的發展。而學生的科學思維、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將在科學而全面的評價中得到逐步提升。
教師“研”在課外,做好預設,架構起整節復習課的基礎框架;學生“研”與“學”在課內,貴在生成,展現出整節復習課的精華內容。這樣的“研學課堂”是學生作為主體的課堂,是高階思維培養的課堂,是有效提升復習效率的課堂。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我學·我們研為核心的初中課堂變革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E-c/2016/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