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周仕敏

“我希望學弟學妹們不要太早步入社會,應該學一門技術,未來才好就業。”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融水民族職校)2016級學生蒙品榮說。他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選擇讀中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盡快為家里減輕負擔。
蒙品榮所就讀的職校位于柳州融水,是一所縣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近年來,該校遵循“立足本土,特色發展”的思路,按照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原則進行專業動態調整,重點打造農村醫學、護理康復、學前教育等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有針對性地為當地培養技能型人才。
2019年,蒙品榮從融水民族職校護理專業畢業后,在柳州一家軍人康復醫院工作,月薪5 000元左右。“現在能給家里寄一點錢,感到很自豪。”蒙品榮說。2020年,他的妹妹考上了大學,妹妹的學費、生活費他都可以幫忙負擔一點,家里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了。
在我區,有很多像蒙品榮這樣的家庭貧困學生,通過選擇職業教育,畢業后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幫助家里擺脫了貧困。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后發展地區,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我區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優勢,找準著力點,精準施策,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幫助貧困人口學習和就業,全力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上學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大力扶持縣級中職校發展
賈剛是融水紅水鄉芝東村人,家里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初中畢業后,他決定到融水民族職校就讀護理專業。
“當時的想法就是學一門技術,盡快就業,改變家里貧窮的面貌。”賈剛告訴記者。融水民族職校的老師教得好、學校管理很規范,畢業后他順利進入當地一家民營醫院工作,月薪4 000元左右。
“現在工作比較穩定,重要的是能幫助家里脫貧了。”賈剛說。如今,他經常給正在上中專的弟弟一些生活費,父親的負擔因此減輕了不少。2018年,他家已實現脫貧。
“目前縣級職校能堅持辦學的已經不多了,我們就是其中一所。”融水民族職校校長楊升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
楊升這么說,當然是有底氣的。融水屬柳州管轄,而柳州是“工業重鎮”,職業教育是全區的翹楚,市區里職校林立。能在柳州職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融水民族職校的“秘訣”就是特色發展。
“我校畢業生到各用人單位求職,還是得到認可的。”楊升告訴記者。該校畢業生基礎扎實、技能過硬,就業一直保持良好態勢。僅2019年一年,該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就達到96%,其中對口就業率達81.25%,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就業率達100%,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據介紹,融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我區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現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近年來,該縣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投入1 400萬元為職校建設了綜合實訓大樓,添置了價值500萬元的康復和護理專業實訓設備。2019年秋季學期,融水民族職校加掛“柳州市健康管理職業技術學校”牌子,進一步提升了該縣職校的辦學吸引力。
2014—2017年,自治區每年下達2億元獎補資金用于支持縣級中專綜合改革,累計投入8億元獎補資金,基本覆蓋區內所有貧困縣,幫助貧困縣縣級中專改善辦學條件。同時,我區建立職業院校對口幫扶制度,組織優質職業院校以管理、課程、師資、設備“四下鄉”方式對口幫扶貧困縣中職學校,通過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建師資隊伍、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合作招生等,全面提高縣級中等職業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
“這是上級重視和支持縣級職業教育的體現,這樣我更有信心把職校辦好,為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楊升說。
職業院校引領脫貧致富
“有蘇書記在,他準有辦法!”這是南寧市上林縣喬賢鎮橫嶺村村干部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們口中的“蘇書記”,是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選派到橫嶺村擔任第一書記的蘇金強。
盤活盛唐壯鄉民俗文化,創辦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是蘇金強的“絕招”。他靈活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專業資源,為該村完成了具有壯文化淵源的葡萄酒品牌的商標注冊及包裝設計工作,并授權給該村致富帶頭人創辦的酒業公司免費使用。2019年,這家公司增加種植山葡萄近30萬平方米,每年產酒達100 000千克,通過品牌效應消費,帶動本村210多戶貧困戶就業脫貧。
近年來,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產業扶貧與優質專業集群相融,開創了“高職院校+公司+農戶(貧困戶)+N”“高職院校+公司+村民合作社+入股農戶+貧困戶”等多種職教扶貧產業發展新模式,指導打造了2項民族文化品牌,確定富硒香瓜、富硒大米、富硒黃金百香果和富硒葡萄酒等6個富硒農業特色種植產業,探索出“互聯網+”傳統產業、企業訂單式農業產業等職教扶貧產業新路子。目前,該學院共促成30個農村產業合作社、28個傳統產業項目,實現產值6 390多萬元,吸納960多戶貧困戶就業,帶動1 960戶貧困戶脫貧。
像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這樣,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進,成功幫助定點扶貧村發展特色產業的例子在全區還有很多。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派駐百色平果市太平鎮吉林村的第一書記劉啟強積極培育“爬山羊”特色品牌,帶領當地群眾養殖山羊。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吉林村“爬山羊”終于走出大山,發展規模已達1 000多只,年出欄量在300只左右,每年給每戶帶來近5 000元的收入。在劉啟強的帶領下,吉林村2018年順利脫貧。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駐崇左市寧明縣東安鄉六丈村的第一書記趙宇琦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村民與企業合作打造“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種植澳洲堅果。目前,該村有24戶農戶共種植820畝澳洲堅果,預計豐果期畝產1 250千克。龍頭企業簽協議收購底價每千克3元,每畝預計可為農戶增收1 500元。
近年來,我區的職業院校積極投入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教育扶貧、技能扶貧、產業扶貧、駐村幫扶、結對援助等,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全區14個設區市共200所中高職學校均開展了職業技能培訓,培訓項目覆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技術、教育等20多個行業,培訓內容涵蓋崗前基礎培訓、理論知識培訓、技術技能培訓、管理能力培訓等方面,培訓人數近60萬人次。五年來,全區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參訓人數累計超過1 000萬人次,極大地提升了貧困家庭的技能脫貧能力。
精準資助與產教融合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2016級學生楊尊書,2018年10月到隆林商務局見習,擔任辦公室文員。兩年多的工作經歷,她有了很大進步,能奔波于大小會務做好協調接待,并成為自媒體主播能手。
要知道,幾年前的楊尊書還是一個外出打工的“打工妹”,這段經歷讓她切身體會到“一無學歷、二無技術”的無助與辛酸,于是她下決心回來讀職校,立志學一門技術。如今,當地找她“帶貨”的人越來越多,村里、鄉里的農產品通過她的直播銷售,賣得越來越火。而她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扶貧政策的支持,已經在百色市區安了家,還把弟弟接到了百色市里上學。
楊尊書告訴記者,她在職業學校期間的學費、書費、水電費全免,還得到“雨露計劃”和家庭貧困生的各項生活補助,讀職校幾乎不花錢,還能學到技術。“是職業學校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家庭”。
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我區在現行國家和自治區免學費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免學費實施范圍,對具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邊境縣、民族自治縣(含享受待遇縣)戶籍并在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免除學費,使貧困地區學生“學得起技能”。
職業教育是“造血式”扶貧的主體,幫助學生“能就業”“就好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工作。為了讓職校的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畢業就有工作”,我區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現“訂單培養”。
百色職業學院與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昆山巨林科教實業有限公司、廣州中軟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等40多家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開辦了吉利“成蝶計劃”訂單班、中軟科技班等多個訂單班,擁有10多個規模大、質量高的校外實訓基地,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不斷提高,招生連連攀升。
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開啟校企辦這樣的“造血式”產教融合職教扶貧辦學模式后,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就業更加多元化,進一步擴大了畢業生的就業區域,從僅留在百色周邊進一步擴展到現在的廣東等發達地區。2018年以來,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向廣東寶娜集團輸送畢業生70多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20人;德保縣職業技術學校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成功招收50名輟學學生,深圳市職教集團為這些學生提供強有力的就業保障,畢業后他們的月工資預計達到8 000元以上,實現了“開辦一個專業,培養一批工匠,脫貧一批家庭”的目標。
周秀條來自百色市那坡縣,自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家境貧困,曾打算外出打工。后來,她在縣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到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免費學習護士專業。如今,周秀條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美容行業,成了一名專業美容師康療師,每個月能拿到3 000多元工資。除了自己的日常開支外,她還能寄些錢給爺爺奶奶改善生活了。
“如果當時不是來衛校讀書,真不敢相信自己會有今天。”談起職業教育,周秀條感觸很深,“是職業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近年來,我區積極為深度貧困地區學生開辟招生和就業綠色通道,組建職業教育“圓夢班”,對招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虛擬編班,并給予百分之百的幫扶,做到從招生到就業全過程跟蹤,確保這些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四年來,我區共組建職業教育“圓夢班”1 800多個,安排中職全日制貧困畢業生就業超5萬人,確保有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畢業生全部就業。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