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教師”僅是臨時舉措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于2011年9月開始探索“共享教師”模式,將城區藝體教師服務中心的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骨干教師定期派往偏遠、薄弱學校和鄉村少年宮,開設藝術、體育類課程,組建特色興趣社團,以此破解師資不足問題。如今,合肥市包河區已有“共享教師”近500人,分布在轄區內超半數的中小學校。(1月5日 工人日報)
【點評】在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緊缺、一時無法補齊的背景下,借鑒“共享經濟”模式組建“共享教師”團隊,也是一種管理創新,值得肯定。不過,這一方式終究只是臨時舉措,無法深度解決鄉村教師緊缺難題,還得從提待遇、調結構、優配置等方面著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確保鄉村學校每一個學科都配齊專職教師。
教師進教室前“秒變微笑”體現職業精神
2020年12月24日,河北秦皇島某學校的一名教師上課前在教室門口調整狀態的視頻走紅。當事教師稱,當時上了3節課有點累,但不能讓自己的狀態影響課堂氛圍,所以在門口做出微笑表情后才進教室。(2020年12月25日 澎湃新聞網)
【點評】老師也會有心情不好或身體不適的時候,有時神態嚴肅或疲憊一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夠做到像新聞中的教師那樣,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刻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教學,則更體現了敬業精神。我們在給這些教師點贊的同時,也提醒老師們注意勞逸結合,不提倡帶病工作。
“不顧自身安危救他人”不能作為判斷題
近日,一名家長聯系記者稱,其孩子所在學校的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期末考試中的一道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該題是一道判斷題,題目為“不顧自身危險去救他人是不愛惜自己生命的行為”,很多學生選擇“正確”,但標準答案是“錯誤”,由此引發家長的質疑和討論。(1月25日 都市快報)
【點評】奮不顧身救他人是見義勇為的高尚行為,值得肯定和表彰。但是,我們不建議未成年人見義勇為,并倡導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首先保護好自己。因此,新聞中的試題不應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判斷題,而應是一道讓學生發表見解的開放型題目,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與人生,從而建立正確的情感尺度與價值觀。
“賽解題”活動重在促進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近期,安徽蚌埠組織了3 000多名50歲以下的教師,利用周末時間,走進考場,開展一月一次的“賽解題”活動。據了解,此次“賽解題”活動是蚌埠市教育局推進的教師崗位研修活動之一,重點考查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把握能力和所任教學科的解題能力。在本次考試中,有的教師取得了超過140分的高分,也有多所學校教師平均分數不及格,由此引發熱議。(1月18日 央廣網)
【點評】面對所教科目的試題,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會做,那還怎么教學生?因此在“賽解題”活動中不及格、考低分的老師應該有所反思。但是,“賽解題”僅是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不能以此作為衡量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更不能將“賽解題”結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評價范疇。引導教師探索多樣的解題方法,促進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才是開展該項活動的目的。
“過度留痕”的形式主義要不得
“辦公室要求上報材料催交一次扣0.05分”“觀看學校制作的專題片”……這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調研時,西部地區一位中學校長展示的上級部門明確的年終考核清單。面對清單,這位校長坦言:“學校即將迎來上級教育部門年終考核,一看考核清單,足足近百項。”(1月13日 新華每日電訊)
【點評】新聞中提到的考核內容,很多都與教育教學工作關系不大,會給學校和教師增加額外工作負擔,屬于“過度留痕”的形式主義做法。在大力倡導給基層及中小學教師減負的當下,各地行政管理部門要深刻領會中央和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不折不扣落實“給教師減負”的有關規定,讓教師能夠安心做好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