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清

近日,教育部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體系完備,程序嚴謹,賞罰分明,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操性,對于提高大學教育質量、提升大學生素養具有積極意義。筆者認為,要把《辦法》落實好,真正發揮其導向作用,不應一步到位、統一推進,而應分類實施、分步推進。
所謂分類實施,就是要厘清高等教育的類型和層次。我國的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一樣,發展極不平衡,即使同一地區,其辦學水平也相差很大。例如,位于北京市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市內普通二本院校,以及位于湖北省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省內二本院校,其綜合辦學實力相差很大,這是學校辦學基礎、國家政策扶持及生源質量、師資水平不同造成的。如果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院校“一刀切”抽檢,再“一刀切”懲治,對連續兩年均存在問題畢業論文且比例較高的高校,立即給予通報批評、減少招生計劃等處罰,將不利于薄弱院校的發展,使其處于更加艱難的境地。比較務實的做法是,“985院校”是第一層次,“211院校”是第二層次,其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分別為第三、第四層次,層次越高則要求越嚴,層次越低則相應放寬。另有一些應用型院校,抽檢重點應放在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和實踐技能方面。
所謂分步推進,包含兩個含義。一是安排過渡期。《辦法》于今年1月1日起實施,就是2020年的畢業論文不再“追究”,2021年也不必要求過嚴,從2022年起逐步加大抽檢力度,并把抽檢結果運用于考核評估方面。二是處罰程序可“先院校再學生”。在過渡期內,抽檢結果不用于學生而只用于學校。按照《辦法》,如果抽檢論文不合格,將取消該生學士學位。筆者建議,可暫不取消學生學士學位,而是給予一定的寬限期,讓其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再修改,如果修改后仍不合格,再給予取消學士學位處罰。而對于抽檢不合格的院校,則應加大處罰力度,或通報,或約談,制定“回頭看”時間表并提出整改要求。
之所以提出“寬學生嚴院校”的建議,是綜合考慮當前的教育背景。在國內,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學生應試能力普遍較強而科學探究能力普遍較弱是不爭的事實,本科生的論文從整體上來說質量不容樂觀,而一旦抽檢為不合格,取消學生的學士學位,那么對這“不低于2%”的學生,就有“隔墻撩瓦”的不公平,而另外98%的學生,則有蒙混過關的僥幸。
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既要在畢業論文方面嚴把出口關,更要在準入和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教學評價改革,強化日常學術訓練,注重過程性評價,這樣學生到畢業時才會寫論文,乃至寫出好的論文。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