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華
在2020年廣西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優秀課例展示觀摩評選活動中,來自區內的14名高中語文教師參加了展示觀摩和評選。在此次活動中,信息技術賦能高中語文教學,授課教師引導學生在語用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言語經驗,做到了立足文本,結合學情,開展有效教學。作為評委,筆者認為高中語文組的14節課例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呈現的特點
(一)參與活動的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較高,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活動中,14名教師都能夠熟練地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比如:巧妙使用同屏對比、投影、批注,通過易課堂、微課、游戲等創設學習情境;利用電子白板的投影、批注、直播、思維導圖等功能輔助教學,改變了課堂教學互動的形式;使用授課助手與手機客戶端連接拍照功能呈現學生的隨堂作業,使學生的作業能夠及時得到展示和反饋。
在《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一課中,黃敏玲老師設計了一個動畫游戲,請學生將新詞新語與其產生的途徑進行配對,通過視頻展示網絡新詞流行語“吃圭人”“佛系青年”“破遞為笑”的使用情況,讓學生在幽默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新知。在《優美的漢字》一課中,唐楠老師借助信息技術請學生用“會意法”猜字謎,領會漢字的造字方法;讓學生帶著探尋漢字字形演變規律的問題,觀看漢字“舞”字形演變的動畫視頻,教學極具感染力和趣味性。兩位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在視覺觀看、聽覺享受和內容展示等方面發生了改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
(二)精選的視頻和精美的課件,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活動中,授課教師設計的課件與文本內容相契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的內蘊。甘宗靈老師執教的《氓》,利用“淇水”“婚車”等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展示了衛女與氓在婚戀期、婚變期、決裂期不同的情感,學生通過連線圖片、品味文字,體會人物性格的變化。唐楠老師用課件制作的“孝”“初”“暮”漢字圖,直觀地展示了漢字的美。有的教師不約而同地在教學中使用了微課,這對突破教學難點具有重要意義。譬如,同是執教課文《定風波》,鐘秀敏老師利用微課紀錄片《蘇東坡突圍》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再現蘇軾被貶至黃州的情景,麻麗萍老師通過微課《葉嘉瑩對〈定風波〉的解析》,使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王艷艷老師在執教《古韻豐采之賓語前置》一課中,利用微課補充講解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將現代漢語句式與文言文句式進行比較,展示賓語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有助于學生了解賓語前置的概念。蒙泓汛老師在教學《故都的秋》時,使用電子白板的圖片組合功能,請學生拼出心目中的故都秋景圖,在拼圖活動中感受文本的意蘊與故都的秋意。
(三)創設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優化課堂組織形式
活動中,教師們利用信息技術打通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界限,創設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優化了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譬如,在《墨子·兼愛》課例中,周媛老師在課前通過“問卷星”線上調研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體現了“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石金嬋老師在執教習作指導課《細節彰顯人性光輝》時,通過QQ群組織學生互評互改習作,使學生的習作及時得到反饋,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致。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樣的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創新教學,體現勇于變革的精神
活動中,教師們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首先是選題的創新。上述提到的課例《優美的漢字》《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均出自高一語文必修課梳理探究專題,教學難度較大。《細節彰顯人性光輝》選自高一語文必修教材,雖然課文內容少,但是課堂教學呈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可見,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開發與整合。《杜甫詩歌意象和風格》《慷慨悲歌:壯志難酬、英雄垂淚》兩個課例都重視群文閱讀,注重學法指導,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為新教材單元整合教學做出了探索。一名教師在教學《慷慨悲歌:壯志難酬、英雄垂淚》時,還引導學生比較《歲暮》《虞美人》兩篇課文,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其次是教學手法的創新。部分教師將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有的采取形式多樣的朗讀指導,有的展現了較強的個人魅力和課堂把控能力。在講授詩詞時,有的教師做到了朗誦示范,麻麗萍、蒙泓汛兩位老師當堂背誦了一段課文,黃敏玲老師指導學生拍攝生活視頻,將視頻內容作為寫作教學素材,體現了教師在開發教學資源和創設真實情境教學所做的努力。梁晨老師將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拍攝的視頻引入教學,做到了與課文教學的巧妙融合。
二、我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有待提高的幾個方面
(一)做到胸中有本,加強文本解讀
從活動中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以及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析均不夠深入。經典名篇曾被眾多名師選為授課篇目,因此,教師在教學這些經典名篇時,對文本解讀的要求更高。活動中,有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停留在淺層次,如對《歸園田居》中的難點詞語揣摩不夠深入:“守拙”一詞如何理解?人人喜歡聰明,陶淵明為何喜歡“守拙”?“虛室”和“自然”僅僅是指空置的房子和大自然嗎?又如,為什么陶淵明的詩歌在晉代評價不高,后來的評價就很高?評論家批評陶淵明詩歌的依據是什么?陶淵明對于詩歌發展的開創性貢獻是什么,在這首詩中是否有所體現?這些內容在教學中均沒有涉及。有的教師以圖片代替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如《故都的秋》以賞析圖片代替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聲聲慢》的文本分析和情感體會停留在對幾個詞句的簡單分析上,大多數課例沒有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而有序的解讀,教學碎片化和跳躍性突出。
授課教師的隨意拓展削弱了文本解讀的力度。教學有時候需要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但前提是把文本讀懂讀透。有的教師沒有立足文本細讀,在教學時過早進入拓展環節,導致文本解讀不深入。如《墨子·兼愛》一課對原著文段的細讀解析還未完成,教師就開始拓展,將“兼愛”解釋為“全部無差等的愛”,也沒有引導學生思考: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何異同?墨家的“兼愛”與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是否一致?“視人之國若視其國”是否意味著人們應該愛敵人之國?愛敵人之家?這種“兼愛”在現實中是否行得通?在百家爭鳴之后,墨家為什么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這些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教師就進行拓展:讓學生觀看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的視頻,引導學生探究“兼愛”的現實意義。這樣教學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不深刻不透徹,弱化了教學效果。
(二)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首先,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在《慷慨悲歌:壯志難酬、英雄垂淚》一課中,執教老師要求學生續寫兩個句子,30秒鐘之后讓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在《墨子·兼愛》一課中,執教老師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不到2分鐘就將一名學生的答案投屏展示;在《氓》一課中,執教老師安排小練筆,一分鐘不到就展示學生的作品,并且該作品涉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這些讓學生才思噴涌、倚馬立就的作業展示環節,背離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學含有作秀的成分。
其次,細致點評學生的回答,使課堂既有預設又有生成。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偶然、意外、隨機因素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有的教師在點評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會說“答案非常好,讓我們掌聲鼓勵”這樣的點評語,對此,學生不知道答案是否正確,為何正確,久而久之,會失去回答問題的熱情。因此,在點評環節,教師要善于運用追問法、鋪墊法,為學生尋找答案“搭橋”。在這一點上,唐楠老師的做法值得借鑒:她利用平板電腦適時投屏學生的答案,將學生好的想法或見解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筆者以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要把問題的答案都呈現出來,可以展示部分答案要點,實現預設與生成的融合,凸顯課堂生成的意義。
最后,給予學生“學習支架”,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本次活動在南寧市第三中學五象校區舉行,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授課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但是,教學中有的教師講解過多,有的教師自問自答較頻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的思考不夠深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在于教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學需要設計問題,而不是揣摩學生的學習需求來提問,有的學習任務又缺乏必要的“學習支架”。譬如《聲聲慢》一課,執教老師在教學快結束時,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選取詩中的意象,以古體詩的形式寫一首詩。由于任務難度系數大,也沒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最后除了教師展示自己寫作的一首詩歌外,學生沒有精彩的表現。
(三)融合有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中,技術是促使語文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因此,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與活動,都應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問題的解決。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目的性不強,存在為技術而技術的現象,如在教學中設計的小游戲指向問題解決目標不明顯,甚至有些畫蛇添足;有的小游戲確實起到了營造氛圍的效果,但與文本體現的蕭瑟悲涼氛圍不相符;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探究時使用直播功能,屏幕上出現學生討論交流的畫面,這對教學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本次活動體現了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在教學融合方面取得的進步,展示了在信息技術助推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展現的新氣象。在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教學融合成為趨勢的前提下,教師必須明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的學科,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文藝理論家看來,文本本身是一個召喚結構,以其不確定性和大量的空白,召喚著讀者去解讀。每個讀者都從自己的生活和“期待視野”出發去閱讀作品,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和對文本的理解。對此,語文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除了深入學習語文課標,提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文本解讀能力,還要能夠做到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深度融合,體現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