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全國人大代表郭素萍正是這樣一個“三農”工作隊伍中突出的代表人物。
郭素萍是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研究員。作為一名林果研究領域的專家,和農業、農村、農民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當年,郭素萍與丈夫、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教授一起,走遍了太行山區的農村,為群眾帶去技術,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小康生活。如今,李保國教授已經去世快5年了,郭素萍依然堅守在基層田間地頭的農技推廣第一線。作為李保國教授的妻子,她一直沿著李保國的足跡行走在鄉親們需要的地方。一如既往地支持“富崗”蘋果的產業發展,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如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把太行“愚公”的精神傳承下去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58歲。習近平總書記稱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郭素萍說他的丈夫、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在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帶領村民們種蘋果,一扎就是35年。據悉,崗底村是太行深山區的一個小村莊,1985年開始種植蘋果樹,但因質量較差,到1996年還沒摘掉窮帽子。從1996年到2009年這10幾年里,李保國教授在崗底村改良研發紅富士蘋果新品種,并獨創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
“李老師已經‘走了快5年了,但我們一直在延續著他的路走。只要能讓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就是對保國最大的告慰。保國未完成的事業,我們會接著完成,我會把太行‘愚公的精神傳承下去。”郭素萍說。
現在的郭素萍已是花甲之年,她的腳步遍布河北全省,每年在扶貧一線超過300天。
作為李保國教授的妻子,在李保國逝世后的第3天,郭素萍在烈士陵園召開課題組會議,毅然扛起“李保國精神”的旗幟。她以堅強的毅力和識大體顧大局的思想境界,全程參加了2個多月報告會的籌備和事跡宣講。
同時積極配合各級媒體宣傳,表現出一名知識分子的宏大胸襟和英雄家屬的無比堅強。她率領團隊堅持用科技染綠荒山,把富裕帶給鄉親,一年中90%以上的時間扎根基層,帶領團隊成員赴河北保定、邢臺、石家莊、承德、唐山等地以及省外的新疆、江蘇等地指導果園建設與管理,平均每年開展技術培訓50余次,培訓人員3000余人次。不僅鞏固了李保國生前的幫扶成果,還新建示范基地2萬余畝。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學畢業的郭素萍和丈夫李保國就離開了大學的辦公室,扎在農村搞科研、指導基層群眾農業技術。從種植到土壤改良,從水利建設到交通規劃,她們成了村民們離不開的“萬能”專家。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夫妻二人堅持了下來。
如今,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按照郭素萍和李保國制定的128道工序生產出來的“富崗”牌蘋果,最貴的能賣到100元一個。村民年人均收入,從不足80元漲到了現在超過4萬元。
現在崗底村的村民已經脫貧致富了,郭素萍也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但是她還是忘不了崗底村的鄉親們。
“有時候,晚上很思念家人的,心心念念都是孫子孫女。”郭素萍說,本來我是下決心每周五回家去,周六、周日怎么也要在家待一天或者半天的,陪著孫子孫女。可是蘋果園總是有這個事那個事,最后就把時間擠沒了。曾經我和保國說,我們對兒子是一輩子的虧欠,孩子從小到大我們沒有陪伴過他,可能我們對果農的了解比對兒子還要深。
“從心底里來說,我也是愿意多陪陪孩子們,跟孫子孫女在一塊的心情非常愉悅。”郭素萍說,但是果樹也和我的孩子一樣,需要我的照看呀。比如有的果農說這個農藥怎么用,你要是不能及時給他解決的話,就會影響了他一年的收入。
這段路對郭素萍來說確實不輕松,從保定開車到崗底村一般在4個小時左右。她大部分時間是坐火車或者公共汽車過來,有時等車就要1個多小時,到村里需要六七個小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后,坐公共交通不方便也不安全,開始租車來,但是租車費讓她很心疼。郭素萍說,記得有一次,她從邢臺坐公交車到火車站,總是等不來公交車,等上了車又交通堵塞,最后誤了火車。當時她就哭了,別人可能不理解這個人是怎么了,可她就覺得特別難受,她在心里對李保國說,以后再也不要出現這種情況了。所以說,現在肯定是停不下來的,農民致富的腳步不停,你說咱還能停下來?
停不下來的郭素萍,很多時候連自己的身體健康都顧不上。1994年,郭素萍檢查出患有甲狀腺瘤。她時常說,好在上天眷顧,瘤子是良性的。“2019年我沒顧上做體檢,去年我還是沒有時間去做。”郭素萍說,我都忘了是哪年做的手術了,我就是記不住這個。如果不癌變的話,我與它共生也沒問題,唯一不舒服的是影響我說話。
“做手術住院太需要時間,但種果樹就跟養孩子一樣,你一會兒都放不下。”郭素萍說,“如果自己稍微一疏忽,農民受了損失,心里就會說,這是自己的責任,能干的沒干到,會覺著對不起農民。咱就是為農民服務的,就應該把這個事干好。”
為山區開發、生態治理和精準扶貧做貢獻
郭素萍走在路上,鄉親們都會熱情地跟她打招呼。她走進果園,果農圍過來問這問那。她在村里餐館吃飯、買東西,老板不肯收錢。這時,郭素萍總是笑著把錢遞上,“不差錢”。
“你當自己是農民,農民當你是親人。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郭素萍說,這句話不是空話。作為一個代表,要為農民實實在在地反映一些問題,使“三農”發展得更好。
郭素萍認為,經濟林產業是我國林業的第一大“萬億產業”,2018年經濟林種植與采集業產值1.45萬億元,占林業第一產業產值的60%,已成為貧困山區快速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最佳產業選擇,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想載體。但目前我國經濟林專門人才不足1萬名,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急需在專業人才培養上下功夫。
“無論事大事小,只要是對農民有利的事,我就要把它提出來。”郭素萍說,這幾年我沿著李保國的足跡一直走在扶貧路上,把他未盡的事業在我們手里逐漸變成現實,這也是對李保國精神最好的傳承。
郭素萍1983年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工作至今,主要從事山區開發與經濟林栽培技術開發推廣工作,為山區開發、生態治理和精準扶貧做出了突出貢獻。郭素萍先后主持(參加)國家、省級科研課題20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省山區創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省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1項。取得發明(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與選育并審定新品種3個。參與制定地方標準5個,參編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先后5次被評為河北省山區開發先進個人,2016年被評為河北省職工道德模范、李保國式科教扶貧突出貢獻者;2017年被評為河北省三八紅旗手標兵、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北省山區特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進個人、保定市最美職工。
疫情阻擋不了中國脫貧攻堅步伐
2020年是一個特殊年份,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郭素萍的工作增加了困難。
面對疫情,郭素萍和團隊需要做好防疫措施,為此,他們不進村,只在田地里風餐露宿。加之2020年倒春寒天氣多次發生,對農林果樹的影響較大,郭素萍和團隊的工作負擔加重……這些都讓她感慨,“2020年更忙了”。
“但我們依然沒有拒絕過一個農民的求助。”郭素萍說,即使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電話能解決的電話解決,電話不行的就用網絡視頻等手段,想方設法幫助農民解決問題。
郭素萍說,農技推廣不是小事。農業技術是農村產業發展的奠基石。只有農戶能夠掌握技術,農村才能發展好產業,農民才能夠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作為灤州雞冠山特色水果創新驛站的首席專家,為了不影響蘋果的正常管理,郭素萍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組織富崗李保國128科技服務小分隊13個人,采取和當地村民零接觸的方式直接進山對灤州雞冠山生態產業園進行對口幫扶。她和大家吃住在山上,克服了晚上停電、室內沒有洗手間等等困難,確保了蘋果園的正常有序管理,為今年蘋果豐產、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議加強林果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健全林果技術傳播體系”“建議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農業企業的融資力度”“建議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恢復設置經濟林專業”……當選全國人大代表3年多來,郭素萍提交的多份建議既有針對性又有可操作性,有些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并得到推進實施。比如,2019年以來,經濟林專業已重返多所高校。2020年的“兩會”,郭素萍說,她建議本科專業目錄恢復設置經濟林專業,以此調動相關專業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同時,還提出了京冀協同建設“雄安新區現代農業創新硅谷”和加強現代核桃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建議。
今年的“兩會”,郭素萍遞交了關于支持木本油料樹種——核桃產業發展的建議。建議從木本油料樹種——核桃全產業鏈角度支持核桃產業發展。設立國家專項科研經費,開展制約木本油料樹種——核桃產業發展瓶頸的全產業鏈科技攻關研究,重點開展適于榨油用的高含油、高油酸含量、高產的核桃優良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發,建立專用品種的種質資源圃、苗圃;通過實施專項林業工程,支持核桃低產、低效林改造,提高核桃單位面積產油量;通過支持加工企業開展以核桃油深加工為主的多形態精深產品技術創新,鞏固核桃產業發展的現有成果,穩步提高核桃食用油的市場占有率。
常年行走在農田林地,郭素萍見證著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效。“這些年來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廣大農民和果農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都在提高”。
“疫情阻擋不了脫貧攻堅的步伐。”郭素萍說,因為背后有強大的國家,還有脫貧攻堅的堅定決心。但她同時強調,扶貧是動態的,“防止返貧比脫貧任務一點也不輕松,好的經驗和做法要提煉再提高,確保脫貧攻堅的成果,確保人們可以持續地脫貧”。
郭素萍說,現在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扶貧志愿隊”已經擁有26支分隊、122個小分隊,服務河北全省。學生們也傳承了李保國精神,“不是想著在高端刊物上多發一些論文,而是想多為農民做些事”。而李保國生前設想的建設178平方公里“太行山生態大花園”,目前正在進行中;保定易縣還建起了370畝現代紅樹莓園,且已推出深加工產品。
“李老師把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我還得繼續寫。”郭素萍說,林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扶貧是一項長期任務和工作,她將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