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京津冀協同戰略推出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制訂和頒布了一系列旨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有序疏解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對接協作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京津冀三地產業定位和產業分工日益明晰。下一階段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三地產業鏈,推動京津冀三地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體制機制再創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政策體系提高政策施行效率。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發展? 產業協同? 產業定位? 產業分工
一、引言
2020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6周年及中期目標節點之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以及“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下滑嚴重,中美摩擦加劇,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我國產業發展面臨外需緊縮、競爭加劇、不確定影響因素增多的嚴峻挑戰,深刻影響著下一階段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對京津冀產業協同6年來的政策制定、戰略實施、實踐過程、成效進行梳理和研究,對下一階段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提出建議和展望具有重要意義。
二、頂層設計及戰略實施
(一)戰略決策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重大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設置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目標(見表1),確定了京津冀三地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構成部分,是研發投入最多、技術創新最活躍、輻射帶動力最強的產業部門。
升級轉移為重點領域,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京津冀協同戰略的“牛鼻子”;2020年北京召開的“兩會”上進一步強調“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京津冀三地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領域,其中交通和環境保護為京津冀一體化的突破口,產業升級轉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和實體內容。通過產業協同發展,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布局,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合理及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
(二)組織領導
為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從中央、地方以及產業相關機構建立了嚴格的組織體系。在中央,成立了高規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在地方,建立了京、津、冀三省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專項小組辦公室,實行定期會晤機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框架下,圍繞產業協同發展,京、津、冀三省市發改委、經信委(局)、科委等相關委辦局建立起專門負責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職能部門,不斷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引向深入。表2是2014-2020期間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的部分重要會議。
(三)體制機制創新
為打破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京津冀三地在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多項創新舉措。比如在行政管理協同機制方面,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在環保產業,為推進區域大氣、水、土壤協同治理,實現了規劃、標準、監測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四個統一”;在醫療產業,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全面深化;在產業人才建設方面,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制度,實現了人才職稱資格互認互準;在企業管理機制方面,跨區域管理體制打破了京企外遷的政策壁壘,讓企業省去了跨市轉移的審批環節,留住了“北京身份”,去除了職工后顧之憂。
(四)政策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既有來自中央層面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引導京津冀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又有來自地方層面的對接政策;既有頂層設計產業協同政策,又有多種落實性產業政策;既有綜合性產業協同政策,又有專項產業政策和配套支撐政策(見表3)。
二、實施成效(2014—2020年)
(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顯著
首都核心功能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產業領域,北京市通過“禁、關、控、轉、調”5種方式來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目標,如嚴格按照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就地關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一般制造業實施整體轉移,對高端產業中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制造環節實施調整,主動在京津冀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等。此外,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高精尖產業。通過扎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4—2019年全市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3047家,疏解提升市場631個、物流中心122個,對于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京津冀產業對接協作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產業園區(基地)是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對接協作的主要載體。在天津,有臨港、空港等9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有天津濱海一中關村科技園、天津-河北(涉縣天鐵)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寧河京津合作示范區、武清京津產業新城、寶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承接載體。2015年以來,濱海新區共引進北京項目1699個,協議投資額39206億元,其中,2018年共簽約北京項目591個,協議投資額11556億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京津兩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重要平臺,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產業。在河北,有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蘆臺·漢沽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懷柔—豐寧產業園等11個省級重大承接平臺,重點打造了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協同示范區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協議》提出的京冀兩地共建合作重點區域,位于曹妃甸工業區北側,規劃用地面積100平方公里。、石家莊國際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北京-張北云計算產業中心、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位于渤海新區核心區國家級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總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主要用于承接北京醫藥產業轉移,現已入駐京津冀地區醫藥企業63家,140余個項目落戶,成為產業承接集聚化,異地監管協同化的范例。等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北京現代第四工廠落戶滄州,成為京冀體量最大產業合作項目。
(三)京津冀三地產業定位和產業分工日益明晰
根據《規劃綱要》,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為了更好推進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有不同的定位(見表3),區域整體定位體現了三省市“一盤棋”思路,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6年來,圍繞區域定位,京津冀構建“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和若干特色基地”“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和若干特色基地”:建設一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以五區(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區、滄州沿海地區、張承(張家口、承德)地區為突破建設重要引擎,以“五帶”(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沿張承線綠色生態產業帶)為支撐優化區域布局,以“五鏈”(汽車、新能源裝備、智能終端、大數據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鏈)為特色形成區域優勢,發展若干(N個)特色產業基地(具體是指圍繞節能環保、醫藥、家具、食品、皮革等行業,形成區域品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信息集散中心(《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
北京圍繞“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為目標,全力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建設和區域內高精尖產業的發展。以中關村國[LL]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體,圍繞“三城一區”,重點提升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推進高端共性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部件研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等十大高精尖產業發展(見表5)。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看,2019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2件,比上年增加20件。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49%,增速創近5年新高;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3%和55%,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47%和589%。
天津圍繞“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戰略定位,重點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產業體系,在航空、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等多個行業都形成了京津冀地區相關產業的重要配套環節。天津國家新型工業示范基地達到11家,在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二位。濱海新區無人機產業聚集區、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高新區軟件園等一批新興產業基地成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的重要支撐。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65%,快于全市投資22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帶動作用增強,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335%,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河北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形成了“一區11園”布局,加速了京津研發、河北轉化,通過轉移承接京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近幾年,河北的第二產業優勢明顯,高技術制造業成長迅速。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2018年末,河北高技術制造業法人單位07萬家,占京津冀區域高技術制造業法人單位總量的52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單位數量分別占京津冀區域的650%、641%和588%,采礦業和傳統制造業,集聚程度相對較高,但集聚態勢有所減緩,產業定位優化效果明顯。
三、下一階段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一)完善和改進京津冀三地產業鏈
針對新冠疫情防控出現的產業方面問題,京津冀三地需進一步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完善和優化產業鏈,補短板、強弱項,加大科技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減少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的進口依賴,增強自主自控能力。在推進三地產業協作方面,堅持產業轉移與轉型升級相統一,引導非首都功能有序轉移,促進京津冀產業整體升級。
(二)推動京津冀三地產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制造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能夠實現工業經濟各種要素資源高效共互聯互通,推動制造業融通發展。針對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建議建立三地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試驗區,實行統一政策,建立統一網絡、平臺、安全標準,推動京津冀三地制造業跨區域智能轉型升級,使京津冀三地成為引領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先行區域和戰略高地。
(三)體制機制再創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為打破三地市場和跨行政區劃壁壘,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產業轉移和產業發展協同創造的更好的客觀環境,從稅收優惠、人才扶持、激勵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審批、土地、規劃、環保等問題,市場資源要素能自由流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京津冀三地一盤棋的發展格局。
(四)完善政策體系,提高政策效率
針對一些政策精準度、可操作性、協同性、配套政策以及政策落實不力等問題,政策資源要向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傾斜,引導生產要素向重點產業協同發展的薄弱環節、高端環節集聚,著力解決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方面的難題。同時建立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和退出機制,不斷修訂調整相關政策,以確保政策和實際掛鉤,讓政策更具針對性、前瞻性和引導性。
參考文獻:
[1][ZK(#]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問題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2015-08-24[2]石林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與協同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5(5)[3]抓住新機遇打造新格局—京津冀三地負責人談協同發展\[EB/OL\]\[2017-02-20\]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7-02/20/c_1120497834htm[4][5]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召開2019—2020年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N]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網站[2020-01-09]
[6]京津冀產業轉移重要文件:46個產業承接平臺列表[N]前瞻產業研究院網[2018-04-27]https://fqianzhancom/yuanqu/detail/180427-3582dfb0html
[7]資深解讀《關于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https://wwwsohucom/a/211964818_750860
[8]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天津市工業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等23個市重點專項規劃的通知[N]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fzggtjgovcn/zwgk/fzgh/zxgh/201706/t20170612shtml
[9]河北:精準承接京津產業做好高質量發展[N]長城網\[2020-03-17\]baijiahaobaiducom/s?id=1661402683629888971&wfr=spider&for=pc[ZK)]
[10][ZK(]李韶輝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N]中國改革報,2017-02-20)]
(趙延文,北京市產業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