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是一種創新發展普惠金融的新趨勢,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數字化轉型不僅會對居民的生活、就業、創業以及消費產生促進效應,還能夠有效地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激勵企業創新改革。數字化轉型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經營成本,提升市場份額,進而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然而,數字技術所存在的風險也是不可小覷的,因此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完善征信體制。
關鍵詞: 數字普惠金融? 金融數字化轉型
一、引言
近年來,以區塊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大力發展,以P2P網貸、眾籌、人人貸、阿里網貸等為代表的信貸模式也迅速崛起,這對傳統普惠金融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文章首先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點進行簡要闡述;其次,從居民、中小企業以及商業銀行的三方視角分別探討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對其產生的影響,以期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二、什么是數字普惠金融
(一)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是指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相結合的一種創新模式。數字普惠金融顛覆了傳統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它能夠更加普遍的覆蓋到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為缺乏金融服務的群體提供各式各樣的便捷的金融服務。簡而言之,數字普惠金融就是利用數字技術,一方面使更多的貧困人群、小微企業以及貧困地區低收入人群都能獲得金融服務,以達到“普”的目的;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發展帶來的成果,以達到“惠”的目的。當然,我國推行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最終目的是為所有社會群體提供公平的資金借貸或資金融通機會,以此推進社會公平以及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數字普惠金融的特點
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個層面,實踐數字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數字普惠金融的主要特點為。一是覆蓋面廣。借助互聯網技術,數字普惠金融能夠覆蓋到更偏遠的地區,讓更多的弱勢群體享受到金融服務。二是門檻低。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使得資金借貸的門檻降低,除了大企業以及資金實力雄厚的群體之外,其他社會公民也有機會進行資金借貸;另一方面,進行金融投資的門檻也降低了,社會公民僅需花費較少的資金就可以參與投資。三是成本低。利用數字化的終端設備就可以辦理業務,獲取金融服務,大大減少了人員的增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降低了運營成本。四是服務質量高。相較于傳統的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為客戶提供更加高效、優質和便捷的金融服務。
三、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產生的影響
(一)對居民的影響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居民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多、更全面、更實惠的金融服務,能夠以更低的要求去獲得銀行貸款進行創業,同時還能夠通過支付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到居民的消費,通過非農就業和私企就業規模的擴大促進居民就業,提高收入水平。
1能夠享受到更多、更全面、更實惠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在數字化技術的驅動下,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摒棄了傳統金融機構“嫌貧愛富”的行為慣性,為被正規金融排斥在外、享受不到金融服務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促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服務更加多元化,成本更加低廉化,服務模式也逐步從線下向線上轉化,以此讓全體社會居民都可以用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更全面、更實惠、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2貸款更加便捷,進而促進居民創業。數字普惠金融相較于傳統普惠金融而言,金融服務的門檻降低,對于一些低收入群體可以通過獲取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來緩解創業過程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以達到“雪中送炭”的目的;對于一些高收入群體,其原本的積蓄和收入可以為其提供創業的初始資金,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幫助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產生“錦上添花”的作用。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地提高中國居民的創業概率,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3影響居民消費。數字化時代促使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使用無現金支付方式,比如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消費時不會因攜帶現金不足而放棄交易,同時無現金支付方式還會促使人們進行沖動消費,從而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次數和支付效率。此外,居民在當期資金不足而又有消費欲望時,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為其提供消費信貸,比如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微信分付等來滿足其當期消費。由于金融門檻降低,居民還可以將自己的閑散資金用來理財或者投資,從而獲取收益,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消費。
4促進居民就業。數字普惠金融一方面可以通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促進企業發展和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從而擴大企業的人才需求,促進居民就業;另一方面居民可以通過自身的資金借貸進行創業,間接促進就業。
(二)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數字時代的到來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最明顯的代表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拓寬了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也對傳統普惠金融造成了極大的顛覆,促使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進行創新。借助互聯網的勢頭,中小企業實現了對自身的變革與發展。
1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數字普惠金融主要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和提高融資效率等途徑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第一,拓寬融資渠道。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效擴大了金融服務的使用范圍,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P2P網貸、眾籌、供應鏈金融、“金融超市”等新型的融資模式在近幾年應運而生,因此中小企業除了傳統的融資方式還可以通過其他的融資渠道來獲取信貸支持,以此來提高中小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可能性,從而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第二,降低融資成本。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金融機構的大部分業務都可以利用數字化的終端設備進行辦理,大大減少了人員和營業網點的增設,使中小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更快捷的方式收集到有效信息,從而降低了中小企業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第三,提高融資效率。數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能夠高效、準確地收集和挖掘客戶的相關資料和數據,了解企業的資金狀況并進行風險評估,同時還可以通過第三方征信體系對企業的征信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加快信貸審批流程,減少信貸審核時間,進而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
2激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企業進行創新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然而傳統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為高風險的創新型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從而將部分企業拒之門外,而數字普惠金融這一新型金融模式的出現,一方面有效降低了金融交易和經營的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使得企業能夠從多方渠道獲取信貸支持,進而緩解企業創新投入不足的情況,有利于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大力發展,服務業、餐飲業、金融業等行業的大部分業務都逐漸從線下轉向線上,而數字普惠金融也是未來數字貨幣得以實踐的基礎,因此企業不得不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進行技術創新,以防被時代所淘汰。
(三)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商業銀行獨攬客戶的格局、獨占資金支付的格局以及業務模式都發生了變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在面臨挑戰的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也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降低了經營成本,提升了市場份額,進而推動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
1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普惠金融的管理模式,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掌握中小型企業的信息,進行精準的風險識別和計量,從而降低了風險成本;客戶依托網銀、手機銀行、電子銀行等渠道可以辦理大量金融業務,減少了營業網點的設立,從而降低了運營成本;智能化終端設備代替了大量傳統金融服務的人力以及物力,通過大數據可以充分了解客戶的特征和需求,進行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從而降低了管理成本。
2能夠有效提升客戶的市場份額。由于商業銀行往往以利潤為導向、以盈利為目的,始終遵循傳統金融機構的“二八定律”,放棄了資金能力相對不足、風險意識相對薄弱的“長尾”客戶,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社會全體成員都能隨時隨地的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便利,從而擴大了金融市場的客戶群體范圍,提升了客戶的市場份額,使得長尾市場這塊利潤蛋糕越做越大,而這也讓傳統商業銀行認識到只有贏得客戶才能在競爭中占領優勢。
3能夠改變商業銀行的單一業務模式。在傳統金融業務模式中,低收入群體想要獲得信貸,只能向商業銀行提出申請,通過一系列審批流程之后才能夠獲得貸款,業務模式相對單一。而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多樣化的信貸產品相繼出現,例如工商銀行的“線上供應鏈融資”體系、建設銀行的“裕農快貸”涉農產品體系以及多種形式的互聯網借貸平臺,包括P2P網貸、眾籌、人人貸、阿里網貸等等,為小微企業以及低收入群體提供了多樣化的信貸平臺,促使商業銀行業務模式改革創新。
4能夠促進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對傳統普惠金融產生顛覆性的影響,降低了商業銀行經營成本,減少了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確保了金融服務的實惠性、高效性以及便捷性等,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獲得金融服務,從而擴大商業銀行客戶的市場份額,對其經濟利益的獲取和創新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居民、中小企業以及商業銀行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帶來轉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創新和發展的動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將是我國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方向,然而在數字化發展為金融機構和用戶提供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務時,數字技術所存在的風險也是不可小覷的。
(一)加強政府政策性引導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宣傳力度以及監管力度,應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的相互協調,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要完善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要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良好發展。
(二)完善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控體制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其安全性與規范性的缺乏可能會給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較大的風險。因此要建立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行為監管、審慎監管和市場準入體系;建立完善信息披露體系,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進而加強數字技術的風險防范。
(三)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完善征信體制
健全個人征信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對于我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極其重要。一方面,要加強數據共享和信息交換,更加高效的篩選出信用高、風險小的客戶進行合作,從而降低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另一方面,要完善用戶信用評級體制。
參考文獻:
\[1\][ZK(#]滕磊數字普惠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機制與路徑\[J\]調研世界,2020(09):27-35
\[2\]張林,溫濤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如何影響居民創業\[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04):85-95+107
\[3\]方觀富,許嘉怡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就業嗎——來自中國家庭跟蹤調查的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02):75-86
\[4\]陳鈴敏,高嘉華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分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44-46
\[5\]劉剛商業銀行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9(08):7-12[ZK)]
(張曉莉,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