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
易地扶貧搬遷是“五個一批”精準扶貧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十三五”期間,全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0萬人,搬遷后后續發展如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關切。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搬遷至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之后,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有了很大改觀,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潤豐村生產生活現狀
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地處六盤山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山大溝深、干旱缺水,居住環境差,是典型的“耕作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致富難”地區,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2016年2月,春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寧夏固原最貧困的村子之一——半子溝村考察時強調,把貧困人口從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搬出去,是精準扶貧、拔掉窮根的重要方式,搬出去天地就寬了,就醫、出行、上學的條件更好,可以生出好日子的“新根”。
寧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選址,最終確定征遷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原永豐村十三隊。2016年9月移民新村開始建設,2017年8月潤豐村建成,整建制搬遷安置半溝子村群眾327戶回族村民133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593人,全部辦理了戶口遷移。經過自然增減,截至2019年底,潤豐村實有327戶14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5戶621人。
(一)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潤豐村距離銀川市區11公里,車程15分鐘,交通便捷??傄巹澝娣e1672畝,其中安置區334畝,建有徽派平房住宅345套、3.2萬平方米,人均套內面積18平方米。戶均宅基地院落面積0.4畝,有的在院內下挖擴建了房屋面積。同步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小學、污水處理站及垃圾轉運站等公共設施;水、電、天然氣、壁掛爐、寬帶、有線電視、太陽能熱水器等設施一應俱全,統一進行了簡單裝修,基本上實現了拎包入住。
(二)公共服務得到提升
潤豐村新建金鳳潤豐神華愛心幼兒園,共有9名老師、100名學生。2020年由私立幼兒園轉為公立幼兒園。改擴建金鳳潤豐神華愛心小學,距離潤豐村2公里,吸納潤豐村193名學生。初中生就讀豐登鎮回民中學,距村7—8公里,校車免費接送。村衛生室配備6名醫務人員,其中1名是鎮衛生院派駐的村醫,全部醫療人員的工資均由鎮衛生院負責。村民在村里看病就能按照規定報銷。低保、殘疾人、五保戶、老年人均能享受相應的待遇。
(三)村莊治理得到加強
新建黨群活動服務站1200平方米,其中包括黨建工作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室、便民服務站等基礎設施。全村現有黨員22人,平均年齡47.1歲。村兩委配有7名工作人員,其中由大學生村官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銀川市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金鳳區派駐干部。將安置區劃分為5區9格27巷,由村班子領導擔任分區長,干部擔任網格員,黨員、村民代表擔任巷道長。村警務室配有1名駐村警察。同時以村中小學生為主的晨曦志愿者服務隊、以老黨員為主的村文明督導隊,開展日常巡查。該村2019年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稱號。
(四)產業發展初顯成效
對全村1338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集體流轉,建設了兩個園區:一是生態園區,由引進企業統一經營。位于村的北側,面積1000畝,年租金為每畝600元。園區實行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帶動潤豐村約30名村民穩定就業,用工高峰期高達80余人,并拉動民俗街農產品銷售、休閑采摘、民宿、農家飯等消費。二是設施農業產業園區,由本村農民自主承包經營。占地280畝,政府投入2300萬元,分三期建成農業大棚100棟,種植吊瓜、西紅柿、黃瓜等,采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銷往城區。2019年園區全年累計產出各類無公害瓜果蔬菜144萬斤,實現產值149萬元,通過種植解決就業124人。
(五)就業創業向好發展
從就業結構來看,全村664人勞動力當中,有76人在兩個園區從事農業生產,約占11%;302人從事建筑,約占45%;105人在周邊從事餐廳服務、保安和工廠上班,約占16%;34人到省外務工,約占5%;17人為公益性崗位,優先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約占2.5%。2019年72戶建檔立卡戶申請貼息貸款共435萬元,有40戶開展了設施農業產業園區的經營。
(六)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成立潤豐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集體土地1338畝、資產1755余萬元,完成股權量化。村集體經濟凈收益由“零收入”提高到2019年的21.94萬元。村集體收入來源有兩個:一是捐贈收入和利息收入。生態園區建設的前三年,引進的企業每年向村集體捐贈10萬元。剛搬遷過來屬于空殼村,政府向村提供資產收益性資金410萬元,投資給園區主體,年利息為8%,2020年因疫情原因企業給予村6%的利息。二是租金收入。依托設施農業園租賃收入,實現村集體年收入51.17萬元。村集體建設了民俗特色展示街,7間商鋪年租金為3萬元。
(七)村民收入不斷提高
移民群眾主要有四個收入來源:一是土地流轉收入。人均1畝土地,每畝每年流轉費用為600元,每三年調整一次且有增長。二是務工收入。平均月工資在2100元左右,村公益性崗位人均月工資1080元。三是創業收入。生態園區帶動移民群眾開展回族餐飲、手工藝品、小百貨、文藝表演等經營活動,獲得收入。四是分工和獎勵收入。2020年6月24日,136戶建檔立卡戶第一次享受分紅。年滿60周歲以上供養老年人的54戶,每戶分配500元分紅保障資金;剩余的82戶,每戶分配300元。此外,潤豐村針對大棚種植、就業創業、“脫貧示范戶”“最美潤豐村人”“移風易俗文明戶”、參軍入伍等制定了獎勵政策。
據統計,移民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搬遷前2017年的2802元提高到2019年的8930元,年均增長78.5%。貧困發生率由44.6%降低到目前的0。村里約有40%的農戶購買了私家車。
二、潤豐村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學習動力不強
在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結構中,小學、文盲占比54.8%。在年齡結構中,有45%文盲或半文盲為“70、80后”。盡管鎮政府開展了15期家政服務、育嬰師等專業技能培訓,村里已經開展了三次識字班學習,但由于照看孩子、務工等原因,僅有5%的勞動力參加過勞動技能培訓,“70、80后”主要從事的是建筑、綠化、保安等體力活。
(二)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農民搬遷前主要從事牛羊等養殖業,遷入到潤豐村后,受地處于水源地環保限制,只能從事種植業。同時當地土地堿性較大,增加了種植經濟作物技術難度,這給農民職業轉換帶來了很大挑戰。調研發現,由于照顧家庭、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約有20%的勞動力尚未就業。在冬季農閑和建筑工地停工時期,大多數農民只能賦閑在家。
(三)村民社保意識不強
2020年金鳳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28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補助250元、個人繳費30元,非貧困戶全部自付。一些非貧困戶存在僥幸心理,不愿意自付繳費,導致全村醫療保險參保率僅為78.9%,增加了因病致貧風險。年齡在16—59歲(不含在校生)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每年最低繳納1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由財政補助代繳,非貧困戶需要全部自付,全村目前養老保險參保率僅為49.6%。
(四)集體資產經營不善
搬遷之初,村投資50萬元與一家民族服飾有限公司聯合,在設施園區東南角建設占地5畝、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的“扶貧工廠”,主要針對移民婦女開展民族服飾加工制作培訓和生產。由于公司經營不善,扶貧車間于2018年11月被迫關閉,現已經進入破產程序。目前,村集體的空閑房屋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主要對策
(一)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
針對文化程度不高的移民勞動力,要創新技能培訓的方式方法,采取彈性學習與固定學習相結合、職業技能培訓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的辦法,尤其是針對年齡稍大、有經濟壓力的勞動力,更要強化干中學、終生學習的理念,采取以工代訓、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提高培訓的精準性、實效性。針對參與培訓的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政府要給予相應補貼。
(二)夯實產業基礎,促進充分就業
根據市場需求、要素資源稟賦、勞動力現狀等條件培育特色產業,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臨近城市的農村集中安置區,要主動融入城市,發展都市型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推廣訂單生產、就地務工、股份合作等帶貧模式,推動貧困戶與帶貧主體建立穩定利益聯結關系,分享更多產業發展收益。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抓好村(社區)兩委班子建設,由村支部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針對政府提供的資產收益性資金,應投入市場開拓能力強、信用好的企業,保持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建立動態監測機制
易地扶貧搬遷都有一個適應、調整、融入的過程,政府要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提升搬遷群眾的社會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對標相對貧困人口認定標準,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監測體系,動態掌握家庭收入支出和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情況,由定期調查轉向實時監測,并實行精準幫扶。◆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