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廣東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機遇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攜手港澳有力有序推進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扎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升,跨境要素流動更加高效便捷,重大合作平臺和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廣東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發揮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聚集兩種資源的獨特優勢,積極作為深入推進大灣區建設,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出廣東貢獻
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國際大循環主動地位的關鍵。近年來,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強化創新資源協同配合,與港澳新建10家聯合實驗室,鵬城國家實驗室掛牌成立,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1.5億元,超過1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向港澳高校科研院所開放,赴港澳“人才簽注”政策落地實施。接下來,將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抓手,高標準建設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和廣州等三大創新合作區,打造積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資源的重大創新載體。深入推進“廣東強芯”行動,扎實抓好國家實驗室建設,整合國家實驗室和省重點實驗室資源,更加承擔國家戰略科技攻堅任務,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力爭在工業“四基”等領域率先實現自主可控。
二、以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為重點,構建暢通連接國內國際大市場的基礎設施體系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是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的基礎支撐。廣東深入實施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目前,大灣區已建成運營鐵路里程2244公里;2020年已開工建設6個項目,里程405公里;計劃到2022年,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的全部項目均開工建設,總投資預計7850億元。同時,廣州白云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珠海機場擴建等項目先后開工建設。接下來,將著力強化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通道支撐,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構建以廣佛—港深、廣佛—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為主軸的大灣區城際快速交通網絡,推進大灣區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對外通道建設,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建設,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
三、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著力點,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供給體系與國內市場的適配性
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廣東始終堅持制造業立省,大力推進珠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促進與港澳服務業深度協作,形成了大灣區強大的制造基礎和綜合服務能力。接下來,將瞄準需求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方向,在鞏固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生產和流通體系與不斷升級的國內市場的適配性,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大力培育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10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以技術、標準、品牌建設為重點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整體提質升級。以“數字灣區”建設為牽引,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依托信息技術為制造業“賦智”“賦能”,提升產業體系捕捉和適應市場新需求的能力,引領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四、以規則銜接為突破口,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鞏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地位
加快與港澳規則銜接是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舉措。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聚焦三地共識度高、群眾密切關注的領域,堅持“小切口帶動大變局”,以點帶面推進規則銜接,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跨境理財通”試點推出,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地,境外高端緊缺人才稅負成本實現與港澳趨同,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接下來,將進一步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優化深化實施“灣區通”工程,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創新舉措,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充分發揮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自貿片區“試驗田”作用,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鞏固大灣區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地位提供制度保障?!?/p>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