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平樂瑤族鄉農業林業水利服務中心,廣西 鳳山 547699)
農業要增產,良種是先導。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優質稻米產業工程、引導糧食生產由高產轉向優質,鳳山縣開展了優質中稻品種的展示示范,以期篩選出適合在當地推廣種植的優質中稻品種,確保水稻產量、品質及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
試驗地設在鳳山縣,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排灌條件良好,土層深厚,肥力水平較好。前茬作物為油菜。
參試中稻品種包括甬優1540、黔兩優58、華浙優1 號、深兩優5814、乾兩優馥香占、中浙優8 號等,共6 個品種。
試驗共設6 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其中對照品種為中浙優8 號。每個品種重復3 次,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m2(5m×6m)。各重復小區之間和各處理之間設寬30cm 的走道。試驗區域周圍設保護行,至少1m 為各自品種,左右保護行為相鄰品種。
播種前進行曬種,濕潤育秧。播種時間均安排在2019 年5 月18 日,稀播勻播,施入水稻專用肥約375kg/hm2。水稻進入3 葉期時施入45%復合肥(15-15-15)約90kg/hm2作斷奶肥。栽植前3d,施入尿素約120kg/hm2作送嫁肥。插秧移栽統一在6 月15 日進行,秧齡均為28d,按照27cm×30cm 的規格栽植,每穴插植2 株,施入復合肥300~450kg/hm2、過磷酸鈣450kg/hm2、氯化鉀150kg/hm2等。6 月22 日將總施肥量的30%左右作為底肥,分蘗肥、穗肥施入量分別占50%、20%??茖W運籌水分管理,確保足水養胎,抽穗時淺水,灌漿保持濕潤狀態,收獲前7d 左右進行斷水。移栽前選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25kg/hm2防治稻飛虱、稻薊馬等,分蘗期選擇48%毒死稗乳油1500mL/hm2防治螟蟲等。
試驗期間對各展示雜交水稻品種的生育進程進行調查統計,根據各品種成熟的先后順序分別單獨收獲;在每個重復小區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10 株水稻植株進行室內考種,統計各品種的株高、穗長等主要農藝性狀以及有效穗數、穗粒重等經濟性狀,各處理3 個重復小區取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
由表1 可知,各優質水稻品種全生育期在128~135d,其中比對照生育期長的品種有2 個,分別為黔兩優58、乾兩優馥香占,全生育期分別為135、134d,較對照品種長1~2d。

表1 參試品種的生育進程
由表2 可知,各優質水稻品種的株高在102.5~122.0cm,最矮的為深兩優5814,最高的為乾兩優馥香占,除了乾兩優馥香占,其他品種均低于對照;各種稻品種的穗長在20.1~24.9cm,比對照(24.8cm)長的品種有1 個,為黔兩優58;有效穗數在241.5 萬~280.5萬穗/hm2,低于對照(246.0 萬穗/hm2)的品種有1 個,為乾兩優馥香占;穗粒數最高的品種為乾兩優馥香占(183.2 粒),最少的為甬優1540(115.4 粒),除了華浙優1 號、甬優15402 個品種的穗粒數低于對照外,其余品種均高于對照;結實率在79.1%~88.1%,華浙優1 號這1 個品種結實率低于對照,其余均高于對照;千粒重除深兩優5814 比對照重以外,其余品種的千粒重均輕于對照。

表2 參試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經濟性狀及產量
由表2 可知,各優質水稻品種的實際產量在9188.25~9618.15kg/hm2,產量最高的為甬優1540,最低的為深兩優5814,比對照(9350.25kg/hm2)高的品種有3個,分別為甬優1540、乾兩優馥香占、華浙優1 號。
試驗結果表明,各參試優質水稻新品種全生育期與對照相差-5~2d;各品種的主要農藝及經濟性狀較對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甬優1540、乾兩優馥香占、華浙優1 號三個品種的綜合表現相對突出,在鳳山縣全生育期比對照相差1~2d,經濟性狀結構合理,產量均比對照高,增幅在2.02%~9.43%,可作為優質水稻主導品種推廣種植。
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條件、成片的制種基地。隔離采用有效的空間和時間,栽插時要嚴格按照原規劃的隔離距離,時間間隔應保證在制種田授粉結束后15d 雜交稻才能始穗(雜交稻播期應在4 月20 日以后),要做到早規劃,重落實,確保隔離安全。
育秧管理浸種用3‰強氯精消毒滅菌12h,再用清水浸泡2d,溫室催芽,芽長到谷粒一半左右時撒播。依據父母本出芽率安排用量,一般每667m2父本芽谷0.5~0.8kg,母本芽谷2~3kg。1 期父本短期薄膜拱蓋,4~6d 后收膜;2 期父本和母本自然生長。播種時,廂平達到硬底軟面,播種時種子半落泥,不撒清水秧。施足底肥,每667m2秧田用尿素10~15kg 或碳銨25kg、過磷酸鈣30~40kg,同時可施油枯15~20kg,必須在耙田前施入,嚴禁做廂后施肥;1 葉1 心期追施尿素3~5kg,移栽前施好送嫁肥。適齡早栽,合理密植父本最佳移栽秧齡45~50d,母本不超過30d,先栽父本,后栽母本。做到插淺、栽穩、插直、不倒、不浮。父母本返青后,促秧苗低位分蘗,早發多發分蘗壯,穗大粒多,較大程度提高制種產量。父母本10m開廂,雙行栽插,父母本行比2 ∶(24~28),父本株距33~35cm,每窩栽足25 苗,2 行父本間距50cm,母本栽插密度20cm×22cm,每667m2保證基本苗12 萬~14 萬株。水肥管理根據親本生長發育特性與需水規律,調節大田中的水、肥、氣、熱,做到以水調氣、調溫、調肥的管水原則。本田每667m2施制種專用肥25~30kg,不能超過上限,若底肥施農家肥或油枯可適當減少專用肥,在耙田前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母本移栽后不可施用任何氮肥,否則秧苗旺長可能造成花期不遇。父本移栽后5~7d 每667m2施尿素6~8kg,全部施入父本小行內,注意淺水追肥,以防燒苗或死苗。病蟲害防治撒種時薄膜覆蓋,防止鼠雀危害;秧苗期防治稻瘟病、稻薊馬、蚜蟲等;本田期主要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破口前防治稻頸瘟病、紋枯病、三化螟;授粉結束后2d 內及時進行稻頸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稻粒黑粉病的防治。盛花期嚴禁使用粉劑農藥,必須用藥的田塊應在17:00 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