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予
山東建筑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0
當前我國正在從增量發展模式到存量優化模式逐漸轉化,以往的“激進式”城中村改造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今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可以更符合當代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的城中村改造道路尤為迫切。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盤活城市存量用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對改造模式的進一步探究應較以往應更全面深入的關注一些非具象問題,從而將城中村改造的進程發展更進一層,達到由量到質的改變。
“城中村”是一個綜合性名詞,呈現的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狀態。“城中村”屬于城市化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城市狀態,別稱城市中的“內飛地”[1]。“城中村”在某種程度上兼具“城市”和“農村”的兩種特色,是兩種發展模式的融合產物,如“城中村”在生活的習性層面,一方面擁有屬于城市的繁榮,另一方面也擁有農村固有的鄉村氣息。如果從比較狹隘的層面上定義“城中村”的話,它簡而言之就是在城市中生存但是依然保有農村村民自治管理的鄉村[2]。如果從較為寬泛的角度定義“城中村”的話,“城中村”在某種程度上屬于我國城鎮化高速度發展的一個過渡性名詞,即與極其繁榮的城市相比,“城中村”經濟、文化等相對處于滯后的狀態,其在管理層面也相對落后,無法與城市相提并論,人民的生活狀態也處于較為低層次的狀態。
景觀設計是指利用景觀造景手法對某片區域的規劃改造或再利用再建設,這個概念更多的是從規劃及建筑設計角度出發,關注人的使用,即與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然而景觀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自然界的美景,第二層含義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美麗景色。景觀不單單指景色,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景觀中我們可以看到地理、生態、人類的和諧共生,不僅富有極強的美感沖擊,還具有一定的文化涵養。不同環境下的景觀所承載的含義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即景觀與其共存的城鎮是具有緊密聯系的,如景觀可以彰顯一個區域的生態、歷史、文化等寶貴內涵,是自然界與人類和諧與共的見證,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和衛生條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城中村”中生活的大多數為外來務工、外來求學以及城市中的上班族,這使得“城中村”當地的居民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將自有住房進行改造之后出租給外來者,這些廉價的出租屋布局層次不齊,管理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景觀環境的滯后。此外,“城中村”處于城市與鄉村的過渡地帶,其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如供電設施的安全性無法保障、沒有良好運行的垃圾處理站,致使“城中村”形象受損,臟亂不堪,既不利于居民的健康生活,也有損城市的形象[3]。
當下城中村公共空間處于日益分化的農村社會中,公共生活較空洞化,并且公共空間無法承擔社會整合的功能,部分城中村的老齡化現象凸顯,城中村的養老條件較為落后。尤其是老年人公共空間。城中村略混亂的空間結構及路網系統結構難以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社會空間。大多數城中村缺少為不同年齡階層單獨分化的空間,再加之城中村較普通村莊人員構成更復雜,人口流動更頻繁,更無人在意對整個城中村公共空間的合理營造,對城中村本土居民影響較大[4]。更加劇了村中人想去城中生活,城中村無人再想用心經營改造的消極現象。
針對城中村的不同特點,不同城中村的改造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就目前改造主體的一些特點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三種:政府主導模式、開發商主導模式以及村集體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的特點是其主要集中在對土地規劃使用、居住環境改善以及項目經濟效益等方面的關注。而這種主導模式優勢在于最大化的整合各個部門的相關資源,各項工作進展效率較高、改造速度較快。且這種模式投資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村民來說是可以得到較可觀的補償,但是在資金方面很難做到持續有效的供給,另外還要考慮到流動人口以及其他人員的相關問題,所以在后期的改造難度相對比較大。
開發商的主導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開發商作為利益主體進行改造,其行為的出發點是在項目完成之后獲得經濟利益。以這種模式主導城中村改造的優點是開發商的資金比較雄厚,且項目運營經驗比較豐富,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開發商可能會出現為過大化的追求商業利益,從而容易在補償方案過程中和村民產生相關的利益爭執,很難達成對各方主體比較公平的補償方案,往往與村民難以達到良好的溝通模式。
村集體主導的模式,最顯著的特征是村集體獲得的利益最大化,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并獲得城市戶口帶來的相關紅利等。而這種改造往往能夠很好地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護村民的相關利益,改造過程相對會比較順利。但在研究過程中,但多數村集體主導模式容易出現資金不到位的情況,改造質量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景觀的選擇與不同居民的不通過心里及行為特征聯系密切。從縱向角度來看,不同居民在觀賞同一個景觀時所獲得的心理層面的體驗是極其不同的;從橫向角度來看,同一個居民由于年齡、學識的豐富程度對不通過的景觀也會產生別樣的體驗。在改造城中村的過程中,深入探究不同居民對于景觀所產生的差異化心理層面的需求是具有深刻的意義。在改造城中村的初始階段,設計團隊首先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城中村生活的居民中展開調查,根據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來探索改造城中村比較適宜的景觀設計概念。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狀態、習性、不同年齡、不同學識人們的差異化需求,讓不同居民感受到城中村空間的多樣性和多變的可能性,讓城中村不在簡簡單單的只是城鄉結合部的代名詞,讓城中村散發更加燦爛的光芒。
城中村的主體是居民,在對城中村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居民繁榮心理層面的需求放在首位,達到人與生態的和諧共生,讓生活在城中村的居民更加具有幸福感和歸屬感。
城中村景觀的建設屬于城市景觀建設體系的重要部分。在改造城中村,打造城中村特色景觀的過程中,要尤其注意空間的綜合利用,彰顯城中村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和諧之美。如在城中村景觀的建設中,可以選取人民廣場、道路兩旁以及小區內進行綠化,不僅可以美化環境,也可以讓城中村的居民生活的更加健康。在景觀建設中可以采用豎向的綠化設計,一方面能夠減弱高樓的玻璃反射光造成過的光污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讓建筑與城中村進行融合[5]。當在城中村的高大建筑進行豎式綠化時,在設計結構中可以綜合利用空間使得層次更加的多元化,在不同的層次可以運用不同類型的綠植和鮮花以及石山等,形成幽靜的空中景觀。改造城中村,進行景觀建設的過程中要全方位考量,將城中村的樸實健康之美與生態的靈動之美進行完美的結合,將植物的生長特性、色彩以及季節更替等與景觀融為一體,達到城中村景觀層次的鮮明性和多樣性。此外,綠化的過程中進行植物的選擇上,要注重樹種的層次性,如喬木和灌木不能混合種植,要講究層次感,從而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優效果。
改造城中村的進程中,要根據城中村的地方特點,因地制宜,凸顯地區的特色,從而更好地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效果。在改造中建筑的規劃要與綠色景觀緊密聯系,同時用當地的傳統特色進行加持,讓城中村在改變中追求創新。如城中村傳統的農耕文化等,對長期生活在城中村的居民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加入在改造城中村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特色農耕文化寓于現代城市文明之中,那將會是極為成功的建設。城中村的建筑大多空間有限,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要沖分的考慮建筑空間和綠化空間的延伸度和重疊度,用庭院型設計理念,將空間綜合利用,凸顯建筑與綠化的和諧。此外,還可以使用多樣的水生物等構筑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美好。
不同的地區擁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烙印,所以在改造城中村的過程中,不能遺忘城中村原始的器物和文化,通過現代藝術的變現形式,將經典再現,讓人們既能夠感受到城中村的新變化,又能夠擁有城中村的寶貴記憶,這份記憶是居民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的來源,會讓新的城中村散發更多的魅力,讓城中村更加的繁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與此同時又能體現當地獨有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從而使城中村不再是城市“毒瘤”般的存在,而是在繁忙嘈雜的都市生活中的一片“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