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江蘇省邳州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邳州 221300)
針對中職院校而言,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高素質且可同市場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技術型人才為重要教育目標。對于中職院校專業體系而言,機械專業作為重要構成部分,受到廣泛關注,因此機械專業同其他專業相比較為特殊,對人才的實踐技能、理論知識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教學策略的創新,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為基礎,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本文即圍繞基于多元思維下的中職機械教學創新與發展展開探討。
教師在中職機械教學活動中,為推動中職機械教學發展、創新,提高中職機械教學效率,則需遵循以下幾項原則:首先為啟發性原則。啟發式教學法在中職機械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即指教師借助啟發及引導的方式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的調動,促使學生借助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勤于思考等方式實現專業知識的掌握,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次,為實踐性原則。機械專業同其他專業相比,存在一定特殊性。針對機械專業人才培養而言,除應掌握高水平的理論知識外,能否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擁有良好的機器實踐技能也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理論、實踐二者的有機融合,最后為主動學習原則,分析機械專業理論知識發現,知識較為呆板、枯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多樣性教學方式的應用,以實現學生注意力的吸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推動學生由被動學習狀態向主動學習狀態轉變。最后,為循序漸進原則,分析中等生發現普遍存在以下特點,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知識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尚待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難度的循序漸進,通過難度的逐步提升,綜合提高人才能力。
分析現階段中職機械專業課堂教學情況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以填鴨式教學為主,照本宣科,健全的理論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形成,學生在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下,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自身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難以得到調動,課堂教學效率自然難以得到提升。此種被動式教學模式下,學生間及師生間難以形成高效的課堂互動,使得教、學二者相脫節,由此可見,陳舊的教學模式難以同學生自身實際學習需求相滿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教學策略的轉變,將理論知識教學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二者結合,推動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分析現階段中職機械專業課程體系發現,所設置課程體系同社會改變速度、科技發展速度難以匹配,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實踐應用、理論知識相脫節。經數據分析,大部分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多選用“2+1”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即指學生利用兩年在校時間學習技術專業課程、理論專業課程,在第三年時進入崗位展開實習。此種教學模式,已在教學活動中沿用多年,此種教學模式所隱藏的問題已日漸暴露,此種知識掌握、實踐應用二者互相獨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知識遷移過程形成阻礙,學生難以將所掌握知識應用至實踐,致使學生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中職機械教學活動中,創新課程設置的核心即為可對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知識接收能力、學習能力相符,以社會需求為參考完成多元分層教學活動的設計。分析中職學生生源特點發現,生源構成較為復雜,學生在認知方面及文化背景等諸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理念,在學校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基礎上,融合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同國內同類院校共同展開現代化、科學化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時,需重視先進科學技術手段的融合,幫助學生掌握先進的實踐技能,借助CAD機械制圖、機床操作應用、計算機應用等內容的融合,推動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電教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中職機械課堂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分析中職專業課程教學活動而言,所涉及的內容多為抽象復雜的概念類知識,如凸輪機構的應用、凸輪機構的工作過程和從動件的運動規律等,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憑借語言描述,則學生難以對此部分抽象知識形成透徹理解,加上部分教學內容需實踐操作,出于多種因素限制,教師無法一一展開實踐操作,而借助電教多媒體的應用則可將實踐內容,借助網絡搜集及視頻播放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及抽象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除此之外,電教多媒體的應用還可借助文字、圖片、聲音等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全方位展示,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借此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電教多媒體的應用僅可作為教學活動的輔助,不可過度依賴電教多媒體的應用,忽視教學活動開展的本質。
分析機械專業特點而言,此專業同人們日常生活及生產關系尤為密切,大部分教學案例均以生活實例為主要來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生活元素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應重視教學內容、生活案例二者間的契合度,不可隨意應用。教師所引用的生活案例需具備一定啟發性,促使學生可積極展開思考活動,借助問題的發現、分析,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以推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教學案例時,可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為主要參考,創新并二次加工教學案例。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大部分案例雖具備代表性,然而,案例內容多存在與市場發展、學生實際生活相脫離的情況。因此,教師需以原有案例為基礎展開再次加工,促使教學案例可同學生實際生活更為貼合,借此除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外,還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中職院校的機械專業課程,為切實提高專業教學實效性,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重視教學實踐、教學內容二者的結合,推動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實踐操作技能的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為學生展開實踐操作提供充足時間,促使學生可借助實踐訓練活動的展開,發現自身所存在欠缺之處,并加以彌補,深化學生知識掌握,推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理論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機械設計部分內容時,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各組獨立展開研究、思考,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借助三維機械繪圖軟件的應用完成機械圖紙的繪制,最終實現教學任務的達成,教師借助此種實踐教學活動的展開,除可幫助學生對機械制圖繪制技術進行掌握外,還可促使學生將所掌握理論知識應用至實踐中,實現學生所掌握知識的遷移,此過程中因學生參與積極參與教學環節,所以無論對實踐操作、理論知識均形成深刻印象,此種教學模式下,除可實現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外,還可有助于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同相關企業積極達成合作,實現學校教育渠道的拓展,借此除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訓場地、實訓機會外,還可為企業輸送人才。
綜上所述,現階段中職院校教學活動中,教師為提高教學實效性,需將教學策略的創新作為重點,結合人才發展需求及市場需求,加強理論知識教學及實踐技能教學,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創新課程設置、引入電教多媒體、改進案例教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教學策略,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進,推動人才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