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霞 徐偉 顧文琴
青島市中心血站,山東 青島 266071
血站是負責采集、儲存血液的醫療衛生機構,由無償獻血者提供血液,獲取全血、成分血以及原料血漿。根據臨床醫療的實際需要,提供血液制品。為了保障血液安全供應,應該在血液采集、檢測、儲存等環節,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1]。血站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和差錯,容易產生不合格的血液樣本,需要進行報廢處理,導致血液資源的浪費。為了避免該問題的發生,應該針對導致血站血液報廢的相關原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20年1月-2020年12月。研究對象:4130份報廢血液樣本。
1.2方法 風險分析:結合既往的工作經驗,以實際發生的血液報廢問題為參考,進行風險分析。深入到血液采集、檢測、儲存的各個環節,從中找尋問題,明確血液報廢的具體因素。ALT高、脂肪血、SYP陽性、不足量、抗-HCV陽性、HBV不合格、發現不規則抗體、色澤異常、HBsAg陽性、抗-HIV陽性以及破損是導致血液報廢問題發生的常見原因,往往與獻血前知識宣傳不到位、采血時間過長、操作失誤有關。針對血站血液管理中的常見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降低血液報廢率。
結合血站血液報廢問題發生情況進行原因分析,在4130份報廢血液樣本中,全血387袋、洗滌紅細胞20袋、紅細胞懸液1230袋、去甘油解凍紅細胞1袋、單采血小板52袋、濃縮血小板26袋、血漿2275袋、冷沉淀139袋。其中因ALT高所致664袋、因脂肪血所致646袋、因SYP陽性所致397袋、因不足量所致341袋、因抗-HCV陽性所致323袋,因發現不規則抗體所致191袋、因色澤異常所致191袋、因HBsAg陽性179袋,因抗-HIV陽性138袋,因破損所致129袋。
血站血液報廢問題的發生,會導致血液資源的浪費,需要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加以預防。該過程中,應該具體了解血液報廢的原因,進而實施針對性的防控辦法[3]。在血站血液管理工作中,脂肪血、SYP陽性、不足量、發現不規則抗體、破損等問題的發生,均會引起導致血液樣本不合格,無法安全投入到臨床醫療當中,需要進行報廢處理。脂肪血的產生,與獻血者在采血前的飲食有關。獻血者在進食高脂肪食物后,采集的血液會出現脂肪血的情況。為了避免脂肪血的發生,應做好采血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向獻血者說明獻血期間的注意事項,尤其需要強調采血前的飲食要求[4]。在采血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也會導致血液報廢問題的發生,與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水平不足有關,另外也會受到獻血者情緒因素的影響。在采血過程中,需要由專業技能嫻熟、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參與,規范進行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此基礎上,加強環境管理,提高獻血者的舒適程度,并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使其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可以積極配合采血工作。加強儀器管理,保障相關儀器設備的正常、穩定運行。平穩進行血液運輸,在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儲存,可以充分保障血液質量,降低血液報廢問題的發生風險[5]。結合血站血液報廢原因,應采取如下應對策略:
①加強獻血前的健康教育:血站工作人員應面向獻血者展開健康教育,嚴格進行獻血者健康狀況的檢查,同時說明獻血期間的注意事項。強調獻血前的飲食宜忌,叮囑獻血者食用清淡、低脂肪的食物。血站工作人員需要密切關注獻血者的情緒狀態,主動詢問其感受與想法,耐心解答獻血者擔心、顧慮的問題。詳細介紹采血的具體流程,強調其安全性,讓患者感到安心。在此基礎上,提供舒適、衛生的環境,嚴格進行消毒、滅菌處理,保障采血的安全性,同時讓獻血者獲得舒適的體驗,有助于減輕其心理壓力。
②規范化操作:負責采血的工作人員,需要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在采血過程中,能夠規范進行操作,避免出現操作失誤的問題。根據獻血者的靜脈情況,選擇粗大、彈性好的靜脈血管,合理控制采血時間,防止因時間過長而導致凝血。
③儀器管理:在采血、檢測、儲存等工作中,對于期間需要應用的各類儀器設備進行檢查,確保其性能良好、運行穩定,合理設置工作參數,避免因儀器設備問題導致血液報廢。在搬運和移動血液時,應注意保持平穩。在血液儲存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完整、穩定的冷鏈,將血液儲存于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并保障溫度的穩定。
綜上所述,加強對血站血液報廢原因的防控,減少血液報廢問題的發生,保障血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