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
大慶市第四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分娩的過程中,開始選擇通過剖宮產的方式進行分娩,這則有效降低了難產問題的發生概率[1]。但就臨床的實際情況來講,采用剖宮產的方法進行分娩,會導致產婦的術中出血量以及產后出血發生率增加,情況緊急的時候,醫生便需要對產婦的子宮進行切除[2]。這對于一些年輕產婦來講,無疑會造成嚴重的打擊。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降低術中出血量以及產后出血發生的概率,便成為臨床醫學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3]。基于此,本次實驗將圍繞著子宮漿肌層縫扎加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對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收治的術中存在出血跡象的剖宮產產婦80例進行實驗,選取時間為2018年6月-2019年6月,根據不同方法分為2組,各40例。期間,參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9.05±2.11)歲;觀察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29.31±2.03)歲;其中,初產婦54例,經產婦26例。經比對發現,兩組之間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產婦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齊全者。此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決定,準予開展。
1.2方法
1.2.1參照組
參照組采用促進宮縮以及子宮按摩等方法,開展止血工作。
1.2.2觀察組 觀察組通過子宮漿肌層縫扎加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的方法進行止血,具體如下:子宮漿肌層縫扎開始后,醫生要應用8字縫合法進行縫合,先要于左上角同右上角進針,而后則要于右下角與左下角位置進針,縫合完成后要做好固定。然后要對明顯出血點進行縫合,接著在對其他出血點進行處理,復雜出血點可進行多次縫合[4]。術畢后,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對子宮搏動動脈出進行縫合,手術過程中避免破壞蛻膜層,縫合一側動脈后需要立即縫合另一側,縫合完成之后,關閉患者腹腔術畢。
1.3指標觀察 分析80例產婦的出血發生率與術中出血量,以此來考量兩種術式聯合應用的效力。

2.1兩組患者的出血發生率、術中出血量比較
統計數據表明,觀察組的出血發生率為5.00%,參照組的出血發生率為20.00%,χ2為4.114,P值為0.043,對比差異明顯(P<0.05)。參照組的出血量為(512.5±47.4)mL,觀察組的出血量為(641.5±53.5)mL,t值為11.414,P值為0.000,兩組差異明顯(P<0.05)。
在臨床上,剖宮產的應用極大降低了難產的發生概率,但此種分娩術式卻很容易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5]。通常的情況下,產后出血嚴重時,醫生往往會選擇切除子宮以保證產婦安全,但這對于有生育訴求的產婦來講,無疑會帶來嚴重的打擊[6]。此外,還有紗布填充的止血方法,但此種方法本身的效果卻并不理想。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宮漿肌層縫扎加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的方法,便成為應對產后出血的重要保證[7]。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通過縫扎方法的應用,能夠實現子宮的緊密性止血,并且縫扎方法本身還強調對出血點控制。但存在宮縮乏力的產婦,若僅靠縫扎的方法實際上無法取得相應的效果[8]。因此,便需要在縫扎方法應用的基礎上,行結扎子宮動脈的方法,這樣就能截斷產婦的子宮供血,從而降低產婦的產后出血發生率與術中出血量,繼而在保留產婦的子宮。這里需要特別的指出的是,具體手術方法的應用需要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以此來保證臨床效力[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在出血發生率、術中出血量的比較上,優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 由此可見,漿肌層縫扎加動脈上行支結扎方法的聯合應用,可以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概率,并能降低術中出血量,從而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對于存在產后出血跡象的產婦,可優先采用此種方法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應用漿肌層縫扎加動脈上行支結扎的方法,可以降低產婦子宮出血的概率,并能減少產婦的術中出血量。所以,此種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