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長霞
山東省威海市威海衛人民醫院,山東 威海 264200
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是臨床眼科的常見病,老年人是最常見的人群。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患者數量持續上升。在青光眼的治療中,會加重白內障的病情,處于膨脹期的白內障容易誘發青光眼,兩種疾病單獨治療的預后往往不理想。因此,臨床上常采用綜合手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和小梁切除術是三種常用的聯合手術。聯合治療不僅對控制眼壓、恢復視力有良好效果,而且克服了傳統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小梁切除術的缺點[1-2]。本研究分析了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對老年性白內障合并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價值,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老年性白內障合并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共90例,數字表隨機分2組每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61~78(66.55±2.44)歲。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62~76(66.21±2.34)歲。兩組統計學比較顯示P>0.05。本研究經倫理批準。
1.2方法 觀察組采取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入院后進行裂隙燈、房角和眼底檢查,所有患者均為青光眼和白內障做好準備。對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對側進行虹膜激光打孔、眼壓測量、驗光、眼軸、A、B超、曲率、角膜內皮計數、人工晶狀體測量、眼底照相、超聲生物顯微鏡(UBM)檢查。術前1h靜脈滴注20%甘露醇降低眼壓,術前半小時對患眼給予復方托吡酰胺。在表面和球結膜麻醉后,在角膜緣上方制作以穹隆為基底的結膜瓣,對照組采用角膜緣為基底的結膜瓣。經鞏膜燒灼止血后,制作約4 mm×4 mm~0.5 mm的鞏膜瓣。約2點行輔助切口,注射粘彈劑。11點用3.0 mm穿刺刀做透明角膜切口,用撕囊鑷進行常規連續環形撕囊。將具有一定能量和負壓的超聲乳化頭,完成晶狀體核的乳化和抽吸。皮質注吸后,將折疊式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內,注吸前房粘彈劑。掀開鞏膜瓣,切除2.0 mm×2.0 mm的小梁組織和周邊虹膜組織,形成前房。鞏膜瓣用10-0眼科縫線縫合,可調鞏膜瓣縫合2針,球結膜切口用10-0眼科縫線縫合。
對照組采取單純小梁切除術,不做超聲乳化術,其余同上。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視力和眼壓、并發癥率。
1.4統計學方法 在SPSS22.0軟件中,計數實施 χ2統計,計量樣本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1治療前后視力和眼壓比較 治療前二組患者視力和眼壓比較,P>0.05,而治療后兩組視力和眼壓均改善,而觀察組視力顯著高于對照組,眼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其中,治療前對照組視力和眼壓分別是0.32±0.12和35.13±2.95mmHg,治療后分別是0.44±0.24和20.21±2.95 mmHg。治療前觀察組視力和眼壓分別是0.31±0.12和35.21±2.642mmHg,治療后分別是0.57±0.27和14.67±2.21 mmHg。
2.2并發癥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率第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角膜水腫3例,滲出性虹膜炎2例,眼底小片出血3例,發生率17.78%,觀察組1例角膜水腫,發生率2.22%。
據統計,青光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兩大致盲原因之一。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包括瞳孔阻滯、虹膜高褶、混合機制、晶狀體相關因素、睫狀環阻滯性因素等。晶狀體在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聯合手術也存在術后瘢痕形成嚴重、炎癥反應明顯、血房水屏障破壞嚴重、術后濾過泡形成差等缺陷,這也在本文中有所體現。因此,術后濾過泡形成的效果比單純小梁切除術差[3-4]。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患者視力高于對照組,眼壓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在本研究中,單純小梁切除術組的一過性角膜水腫與鞏膜縫線的調整有關。為防止術后前3天淺前房的發生,先給眼部用藥,待眼壓保持3天不變后再拆下調整線。有研究人員認為,聯合手術效果良好,特別是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能有效控制眼壓,恢復視力。避免了二次小梁切除術后虹膜后粘連、淺前房、瞳孔變形等造成的超聲乳化及人工晶狀體植入困難。同時也克服了傳統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小梁切除術創傷大、并發癥多、角膜散光等缺點。因此,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聯合手術將是一種趨勢[5-6]。
綜上所述,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對于白內障的治療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