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貴
雙鴨山雙礦醫(yī)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是臨床外科中較難解決的問題之一,病發(fā)后其進展迅速,極易誘發(fā)腸胃穿孔、休克等癥狀[1]。因此,針對該種疾病的早診斷與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臨床中針對該疾病常用腹部X線檢查,也是以往首選診斷方案之一,但是該疾病病情復雜,病因不易確定,診斷過程中易出現(xiàn)漏診和誤診,進而貽誤治療最佳時機,不利于預后質量的提升。而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腹部CT檢查被廣泛應用到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的診斷中。而本次納入研究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96例,并于2019年11--2020年11月開展醫(yī)學研究,著重分析腹部CT檢查的診斷價值。現(xiàn)將詳細內容進行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經(jīng)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以96例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于2019年11月-2020年11展開研究。以上患者均確診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并簽署相關知情文件。同時排除溝通障礙、精神異常、合并其它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患54例,女患42例;年齡44-73歲,均值(57.65±3.54)歲。
1.2方法 選擇美國GE Revolution 256 排512 層四維螺旋CT機進行檢查。并設置掃描厚度5mm,螺距1.352:1,對患者恥骨到膈頂開展全腹掃描。增強掃描選擇70-110mL碘海醇造影劑,以每秒3-4.5mL為注射速度。然后設置掃描層厚0.65mm,層距0.5mm,后展開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增強掃描。所有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均由同一組檢查人員進行檢查,并由相同兩名閱片師進行閱片。
1.3指標觀察 (1)將96例患者病理診斷資料進行統(tǒng)計,(2)對腹部CT檢查結果的進行分析,其中包括梗阻原因檢出率、梗阻部位檢出率及梗阻診斷準確率;同時統(tǒng)計漏診與誤診例數(shù),并將腹部CT檢查結果準確性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2.1病理診斷結果 病理診斷共有31例(32.59%)結腸梗阻、45例(46.88%)小腸梗阻,20例(20.83%)腸絞窄。腸梗阻原因:1例結核、3例腸系膜血管栓塞、1例蛔蟲引發(fā)、5例腸扭轉、7例糞石、14例疝、8例腸套疊、20例腸腫瘤、37例腸粘連。
2.2腹部CT診斷詳情 在梗阻原因檢出率上為87.50%(84/96),梗阻部位檢出率84.38%(81/96),梗阻診斷準確率97.92%(94/96)。本次CT檢查中0例誤診、2例(2.08%)漏診。腹部CT診斷于病理結果對比,差異不具對比價值(χ2=2.021,P=0.155)。
在結腸腫瘤中會有7-30%的患者并發(fā)腸梗阻,尤其在遠端或結腸脾區(qū)的患者并發(fā)腸梗阻的概率最大[2]。病發(fā)后早期無明顯征兆,但是該并發(fā)癥進展較快,一旦出現(xiàn)明顯癥狀在進行確診與治療,就會導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這就需要對此類患者展開早診斷,早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質量。但是據(jù)相關實驗顯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不易被檢出,主要是該疾病梗塞位置的腸壁平滑,未出現(xiàn)較顯著的器質性病變。而小腸梗阻繼發(fā)因素則以疝為主,需要對腸袢擴張進至疝囊才能確定梗阻位置。而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fā)展,使其不斷廣泛用于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疾病中,且診斷優(yōu)勢較大[3]。而腹部CT檢查具有較高的分娩率,可通過平掃及增強掃描對患者梗阻程度,病灶進行全范圍觀察。并且在通過圖像重建等方法處理后,CT技術可將腫瘤狀態(tài)、位置精準顯示,同時還能夠將腫瘤周邊位置的器官和組織浸潤情況顯示[4]。并結合強化特征對腫瘤進行詳細判斷,如區(qū)別糞石、良惡性等,同時還可顯示有無淋巴結轉移情況。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會出現(xiàn)增厚的腸壁,同時腸蠕動也會明顯下降或消失,腸壁血流信號消失或減弱,密集光點存于腹腔液性位置,這就極有可能出現(xiàn)絞窄[5]。而應用CT可確定出是否出現(xiàn)絞窄等情況,同時還能夠準確檢出以上情況。而本次研究將腹部CT檢查應用到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診斷中,結果顯示在梗阻原因檢出率上為87.50%(84/96),梗阻部位檢出率84.38%(81/96),梗阻診斷準確率97.92%(94/96)。腹部CT診斷于病理結果對比,差異不具對比價值(P<0.05)。這就說明予以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開展腹部CT檢查的效果較好,能夠檢出梗阻原因、梗阻部位以及有無腸絞窄情況,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并提高診斷準確率。綜上所述,在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診斷中應用腹部CT檢查價值較高,且操作簡單、經(jīng)濟實惠,可被作為診斷此種疾病的主要診斷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