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彥波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文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當代糖尿病已經成為了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糖尿病的發生與多方面因素具有密切的關聯性,一般來說,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自身的血糖水平出現升高的情況[1],其次,患者自身血糖水平大幅度波動也有可能導致患者的糖尿病情況出現變化,可見血糖漂移能夠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起到一定的判定作用。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門冬胰島素單藥治療以及難以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需求進行有效滿足,所以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2]。在本次研究中,即將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對象,分析采取門冬胰島素單用或聯合二甲雙胍的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90例于我院接受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對象,入院時間:2019年2月—2020年2月;納入標準:符合我院2型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能夠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腎臟疾病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分組方式:隨機數字表法;組別:實驗組(男女比例為29:16,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4.23±6.24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8:17,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3.23±6.16歲)。90例研究對象各方面一般資料P>0.05,且我院本次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 使用門冬胰島素進行單藥治療,每日早中晚三餐前,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首日注射門冬胰島素的劑量為(0.34±1.4)U·kg-1·d-1,之后根據患者的血糖變化對用藥劑量進行相應調整。
1.2.2實驗組患者治療方法 使用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用法、劑量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加用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進行治療,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0.5g。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治療前,實驗組(n=45)空腹血糖12.4±3.6;餐后2小時血糖17.4±2.1。對照組(n=45)空腹血糖10.9±2.3;餐后2小時血糖16.3±3.4。兩組患者血糖水平P>0.05。進行治療后,實驗組空腹血糖5.1±0.7;餐后2小時血糖10.0±4.8。對照組空腹血糖6.5±0.9;餐后2小時血糖8.2±1.3。兩組患者血糖水平P<0.05。
當代我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改變,由此,糖尿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且逐漸趨于年輕化,所以針對糖尿病治療方法開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發病以及其病情的發展,主要能夠受到其自身整體血糖水平升高的影響[3],除此之外,患者自身血糖水平波動幅度過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患者的病情發展,一般來說,若患者血糖漂移幅度過大,則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血管內皮細胞死亡的情況。但是,糖尿病大血管及其微血管病的病理基礎,即為患者自身的血管內皮功能減弱,患者血漿中的膽固醇以及三酰甘油能夠逐漸深入到患者的血管內皮之中,逐漸于血管內膜上沉淀,并導致管腔狹窄和血管彈性下降,進而即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肌缺血和缺氧情況。在患者血糖未相應降低的情況下,患者出現胰島素水平升高的情況,即為發生胰島素抵抗[4]。
門冬胰島素自身即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其能夠以較快的速度達到峰值,并促使胰島素在患者體內的正常水平以上,以避免患者出現餐后血糖水平大幅度上升的情況,從而能夠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鹽酸二甲雙胍的作用原理在于增加外周組織杜宇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能夠對糖異生的情況進行有效抑制,并促使PPAP-y的活性得到增強,可以實現糖酵解降低肝輸出,從而切實有效的起到降低患者血糖的作用。并且與此同時,鹽酸二甲雙胍還能夠針對小腸細胞起到抑制膽固醇合成的作用,也就能夠促進患者的胃腸道反應,進而對患者的食欲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實現了對患者食量的控制,最終實現了對患者體質量進行控制的重要目的[5]。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水平P>0.05,進行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癥狀得到更加顯著的改善,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P<0.05。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病的基本病理,即在于胰島素抵抗這一情況,并且在患者病情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采用單一藥物進行治療,已經難以取得患者滿意的治療效果,所以,多數患者需要采用聯合治療的方式。針對糖尿病患者采取門冬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能夠得到相應的降低,并且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以及逐漸降低對于胰島素的使用量[6-7]。
綜上,針對糖尿病患者采取門冬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的方式進行治療,有利于促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顯著改善,也就能夠促使患者的治療得到提升,有利于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