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東
通榆縣中醫院,吉林 通榆 137200
股骨轉子間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的髖部骨折,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發病率約占骨折3%-5%[1]。臨床上對于該疾病主要給予內固定治療,可有效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伴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PPNA)治療方式,可增強骨折部位固定后穩定性,利于骨折部位快速恢復,縮短治療時間[2]。本文主要就無牽引床手法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進行探究。
1.1基本資料 抽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期間在骨科進行治療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奇偶數法分為2組。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腦、腎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②既往有精神障礙疾病患者;③合并有髖骨畸形、凝血功能障礙及手術禁忌癥患者等。對照組33例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范圍(65.2±7.5)歲;研究組33例患者男21例,女12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范圍(66.4±7.1)歲。各組患者基本數據檢測,統計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麻醉后給予仰臥位,然后抬高患肢,另一個醫生在近端牽引腋窩進行對抗牽引,通過應用C型臂檢查,并適當給予內旋,確定復位合適后,可給予股骨大轉子部位上方5cm處做切口,對筋膜及臀中肌逐個切開,至股骨轉子部位插入引導克氏針,隨后沿著導針進行鉆孔,然后置入主針,在股骨頸方向植入螺旋刀片,在C型臂透視檢查下可行遠端交鎖,再次進行固定復位檢查,縫合傷口。研究組給予側臥位,待麻醉奇效后,患肢在上面,患者身體前傾15-20度,并進行骨盆支架固定,用C型臂透視下進行閉合手術復位牽引,對于復位難度較大的股骨轉子骨折情況,可在骨折遠端部位做一個切口,應用克氏針進行復位、固定,復位后,同對照組一致內固定方式[3]。
1.3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治療效果,并在術后隨訪調查統計各組間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術后負重時間。治療效果評定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判斷骨折愈合髖關節活動及功能[4],100-90分顯示為優,89-80顯示為良,79-70顯示為尚可,不足69分顯示為差.

2.1各組患者治療效果統計比較 研究組患者優15例、良10例、尚可7例、差1例,治療總效率為96.96%,對照組患者優10例、良13例、尚可8例、差2例,治療總效率為93.93%,組間數據統計相比無明顯差異性(P>0.05)。
2.2各相關指標統計分析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48.56±5.63)min及術中出血量(185.6±10.6)ml,與對照組手術時間(80.23±5.45)min及術中出血量(63.6±10.5)ml,各組間數據相比數據有差異(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18.56±2.36)W,較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18.56±2.36)W,各組間統計數據無明顯差異性(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后多采用復位內固定治療,可緩解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概率,同時可避免髖骨內畸形,有效提高預后療效,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無牽引床手法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維持股骨固定后穩定,不易發生移位及股骨縮短現象,可促進骨折部位恢復完整性,同時利用C型臂透視機,利于手術牽引、固定、復位,確保操作安全可靠,降低手術風險。常規的PPNA手術方式,主要采用牽引床進行復位、固定治療,患者多采用仰臥位,通過從大腿內測或外側入路,不利于術后護理,尤其對于老年患者更是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操作及預后恢復。部分醫院在沒有牽引床的情況下,需調整手術體位,比如應用側臥位可明顯提高手術療效,具有以下臨床優勢:側臥位可明顯突出股骨轉子,更容易復位固定,以及方便克氏針及螺旋刀片的植入,避免了尾帽植入較難的問題,從而維持穩定,糾正骨折畸形,利于損傷骨折部位生物學性能恢復,同時可以減輕股骨轉子對神經系統的壓迫,緩解疼痛。同時可更加全面的查看手術切口,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對周圍組織的剝離,出血量明顯減少,降低創傷,提高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運用側臥位無牽引床手法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效果顯著,利于骨折部位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