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 劉曉琳 王琳 韓濤 張云龍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肩鎖關節脫位和鎖骨遠端骨折在臨床比較常見[1],多為直接暴力作用所導致,以往治療多采取克氏針內固定、螺釘固定等,但易出現并發癥[2],同時克氏針松動等情況時有發生,效果不夠顯著。本研究對患者采取鎖骨鉤鋼板治療取得顯著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肩鎖關節脫位和鎖骨遠端骨折患者,入選患者共70例,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所有入選患者其他部位均未出現骨折;患者和家屬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觀察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25~78歲,平均(48.26±2.53)歲;肩鎖關節脫位有19例,鎖骨遠端骨折有13例,肩鎖關節脫位合并鎖骨遠端骨折有3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3例、高處墜落7例、擊打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22~77歲,平均(47.81±2.38)歲;肩鎖關節脫位有20例,鎖骨遠端骨折有11例,肩鎖關節脫位合并鎖骨遠端骨折有4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處墜落10例、擊打3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克氏針治療,選擇患者仰臥位,墊高肩部,給予患者頸叢麻醉,之后切開肩鎖關節前下緣,將鎖骨遠端、肩鎖關節脫位部充分暴露,將血塊、殘留軟組織清除,將骨折復位或糾正關節脫位,在鎖骨距外端或斷端2.5cm處采用克氏針鉆孔穿入鋼絲,鎖骨復位后,在肩縫外緣鉆入克氏針,通過肩鎖關節和鎖骨遠端進入鎖骨骨折近端,之后將鋼絲繞過克氏針尾部,將多余部分剪斷;修復縫合斷裂的韌帶后將切口閉合;術后懸吊前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采取鎖骨鉤鋼板治療,選擇患者仰臥位,采取軟墊將肩部墊高,給予患者頸叢麻醉,之后選擇鎖骨外端并延肩鎖關節肩峰處進行切口,長度約為10cm左右,分離斜方肌、三角肌附著點,包括鎖骨外側、肩鎖關節,將關節內碎骨、軟組織清除,對骨折或關節部位進行復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鋼板,在鎖骨外三分之一上方放置,對斷裂韌帶進行修復和縫合,并結合具體情況采用螺釘進行固定;在X光機下觀察,確保修復滿意后將切口閉合,術后對前臂進行懸吊,并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優良率及并發癥情況。優: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患者上肢活動自如,無疼痛感,肩鎖關節間隙在5mm以下,肩關節活動正常,對正常生活不造成影響;良: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患者上肢活動輕微受限,有輕微疼痛感,肩鎖關節間隙在5mm~10mm之間,肩關節輕度受限,對正常生活帶來輕微影響;差:對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患者上肢受限,疼痛感強烈,肩鎖關節間隙在10mm以上,肩關節受限,肩鎖關節仍有脫位,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當P<0.05時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優21例(60.00%)、良11例(31.43%)、差3例(8.57%),優良率91.43%;對照組優12例(34.29%)、良13例(37.14%)、差10例(28.57%),優良率71.43%;P<0.05。
2.2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共出現1例并發癥,患者為局部感染,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共出現6例并發癥,其中2例局部感染,2例內固定脫位,1例克氏針松動,發生率為17.14%;P<0.05。
鎖骨遠端骨折、肩鎖關節脫位在臨床比較常見,由于肩鎖關節解剖特點比較特殊,非手術措施難以復位,臨床多主張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較多,克氏針內固定、重建鋼板內固定等,但克氏針內固定的弊端較多,如經常出現克氏針松動、移位等,導致骨折發生移位、關節脫位復發等情況。鎖骨鉤鋼板內固定在臨床上治療肩鎖關節脫位、鎖骨遠端骨折中取得顯著效果,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鎖骨鉤鋼板固定比較簡單,同時符合人體結構,固定更加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3],同時為韌帶的愈合提供了穩定和無張力的環境,又能夠避免出現肌肉萎縮,減少關節粘連、僵硬等情況,效果比較顯著。本結果顯示,觀察組優21例、良11例、差3例,優良率91.43%;對照組優12例、良13例、差10例,優良率71.43%;P<0.05。觀察組出現1例局部感染,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出現2例局部感染,2例內固定脫位,1例克氏針松動,發生率為17.14%;P<0.05。體現出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和鎖骨遠端骨折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