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尚紅,梁麗,周成華,賓洋雁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消化內科,廣西 南寧 530021)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或萎縮,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在中醫學中歸屬于“胃脘痛”范疇[1],患者多出現中上腹部不適感、鈍痛等,食欲減弱、泛酸等癥狀也較多。目前,臨床對慢性胃炎患者多采用殺滅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提升胃動力等治療,但部分患者病情仍未得到緩解。在我國,慢性胃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研究[2]顯示,慢性胃炎發病率超出60%,在各類胃病中居首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慢性胃炎與焦慮抑郁具有相關性。據統計,10%~30%的慢性胃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且老年患者是焦慮、抑郁的高發人群[3]。張燕等[4]研究顯示,慢性胃炎患者中焦慮、抑郁發生率較高,焦慮、抑郁多因腹痛、早飽等引發,且會影響胃黏膜炎癥的進展,此類患者易出現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因此,應重視慢性胃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提升情緒障礙診斷的總準確率,開展對應治療。
2.1 中醫中醫學指出,胃脘痛多因為外邪犯胃、情志不調等有關因素引發[5]。現階段,慢性胃炎有多種分型,且未形成統一共識。《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指出,慢性胃炎可分為脾胃虛弱證、胃陰不足證、胃絡瘀血證等;《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7]中證型主要包括肝胃氣滯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等7類。
2.2 西醫西醫學已知Hp感染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其他如十二指腸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齡因素和胃黏膜營養因子缺乏、遺傳及精神、心理狀態變化等均可引發慢性胃炎[8]。Hp感染會引發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在發生長期性感染后,患者的胃黏膜會逐步出現萎縮,且會引發腸化生;而外部環境、Hp感染等有關的因素共同作用,能明確在發生Hp感染后相關性胃炎的所有類型與進展。
對于慢性胃炎伴有焦慮、抑郁患者而言,多由慢性胃炎較難痊愈而引發的情志異常,基本病位均處于胃部,且與肝臟、脾臟緊密相連,濕熱阻滯、脾胃升降失職是引發這一疾病最為關鍵的病機[9]。焦慮與抑郁多會表現出精神、情志方面的異常,是因情志不通、肝氣郁結引發。以往,許多醫者由“郁證”進行論治,此外,“百合病”“臟躁”等與此均具有相應關系。中醫認為焦慮抑郁的發生多與肝脾有關,或抑或怒可致肝木橫逆乘土,肝脾失和。郁證大多由于七情所傷、情志不通,使得肝氣郁結,因此,病位處于肝臟,還會涉及心臟、脾臟等。長時間肝郁不解、情懷不通,導致五臟氣血失調。在出現肝氣郁結后,會引發各類肝脾失和疾病。加之肝郁化火,會引發心火偏亢。憂思傷脾,不但會出現氣郁生痰,還會由于生化無源,而構成心脾兩虛或是心神失養之證。
目前,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生物、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在疾病發生、進展過程中引起普遍關注。陳紅等[10]研究顯示,發現不同工作種類、性別、經濟情況、年齡、文化層次的慢性胃炎患者,其心理狀態也存在差異。肝胃不和患者,更易出現抑郁、焦慮,其中,“肝”等極有可能是其證素的根本。沈晨等[11]對200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胃炎患者易發生抑郁、焦慮,“肝臟”“氣滯”等有關的證素均與慢性胃炎所引發的抑郁、焦慮密切相關。楊媚等[12]對264例胃鏡確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抑郁比焦慮明顯。王霞等[13]借助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200例慢性胃炎伴發Hp感染患者所處的情緒狀態實施評估,結果指出,抑郁或焦慮發生率為3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P<0.05)。
5.1 中藥方面
5.1.1 藥方加減楊梅等[14]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合附子理中加減,對3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發有焦慮與抑郁患者開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8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且處于胃鏡下,治療組病理組織改變、病理積分、焦慮抑郁評分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段春梅等[15]研究采用八味解郁湯治療慢性胃炎合并有抑郁癥患者,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張石裕[16]研究采用舒肝解郁膠囊治療慢性胃炎伴抑郁癥患者,發現舒肝解郁膠囊治療可有效提高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的療效,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5.1.2 自擬方王志花等[17]應用自擬方八味解郁湯(柴胡、厚樸、白芍、茯苓、枳殼、蘇梗、生甘草、姜半夏各15 g)加減,對28例慢性胃炎合并有抑郁癥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0.0%、85.7%,治療組、對照組抑郁癥總有效率分別為90.32%、85.7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5.2 西藥有研究[18-19]指出,慢性胃炎患者出現的焦慮與抑郁,多與機體中促炎/抗炎發生失衡緊密相關,給予患者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療后,不但能明顯改善焦慮、抑郁癥狀,且對于腫瘤細胞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等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陳文峰等[20]應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與枸櫞酸坦度螺酮治療中老年人慢性胃炎伴焦慮抑郁100例,發現氟哌噻噸美利曲辛與坦度螺酮治療中老年人慢性胃炎伴抑郁焦慮的療效顯著,應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合理用藥。金潔等[18]采用常規治療聯合黛力新治療48例慢性胃炎合并有焦慮與抑郁患者,結果顯示,黛力新能明顯改善焦慮抑郁、炎性因子水平。
5.3 中西醫結合王蓉輝等[21]采用柴百連蘇飲聯合常規治療39例Hp感染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伴發抑郁與焦慮患者,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高于對照組的82.1%,治療組抑郁與焦慮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周林燕[22]采用逍遙散聯合三聯療法治療107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發抑郁的老年患者,結果指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2%,治療組惡心、食欲減弱、睡眠障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5.4 其他療法依據患者自身的特點開展對應的心理干預,能減少心理、環境等因素對患者的刺激,患者能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態。孟霞等[23]研究顯示,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程度。五行音樂因選用的主音及旋律和配器不同,所發出的聲波也不同,對臟腑及情志的作用也存在差異。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屬于胃脘痛患者重要致病因素。潘燕軍等[24]研究顯示,五行音樂療法結合藥物對改善抑郁癥睡眠障礙有明顯促進作用。陳建榮[25]研究發現,五行音樂療法能改善患者抑郁癥狀,改變患者血清細胞因子含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費敏等[26]研究顯示,五行音樂療法結合耳穴埋豆有利于緩解ICU穩定期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于中醫情志護理而言,其在中醫調養的前提下構建,并把維護好與患者間的關系當作聯系的“橋梁”。謝鳳[27]研究顯示,胃脘痛患者實施中醫情志護理,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屠林莉等[28]應用耳穴壓豆配合穴位貼敷治療40例慢性糜爛性胃炎伴焦慮及失眠患者,結果發現,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陳貴婧[29]采用八段錦聯合心理護理治療40例慢性胃炎伴有焦慮抑郁患者,研究顯示,治療組焦慮抑郁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A和B組,能有效減少臨床復發率,提高療效。
隨著慢性胃炎伴焦慮抑郁狀態患者日趨增多,已引起臨床廣泛重視,治療方面除應對慢性胃炎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治療外,還應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現焦慮抑郁。西藥多使用三聯療法聯合黛力新等有關的抗抑郁劑,但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及總療程的不確定性,導致患者在服用藥物時不能良好地履行醫囑,無法保障最終療效。辨證論治為中醫的精粹所在,中醫藥在防治慢性胃炎伴焦慮抑郁狀態除成方加減外,也有行之有效的自擬方。中藥能全方位地發揮胃降逆、顧護胃氣等諸多功效;同時,能取得理想效果,并明顯緩解胃腸道有關的表現與癥狀、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另外,在使用藥物的同時也可聯合中醫情志護理、五行音樂法、耳穴壓豆、八段錦等療法輔助治療,可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中持續進行分析、研究后,可為慢性胃炎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提供更多且更為科學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