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景
菏澤市中醫醫院,山東 菏澤 274000
腦卒中在臨床醫學上也被稱之為腦血管意外,就目前病癥表現也主要分為了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多發于中老年人,占據該疾病總量的70%以上。急性腦卒中作為近幾年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具有發生突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等特點[1]。由于其發病突然,大多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暈厥、嘔吐、乏力摔倒、失語,和其他中老年病癥表現有重合性,因此很多患者錯過了最佳就診時間。此外,很多患者對自身的生理結構認識不明,缺乏科學的意識,發病時候,患者基本上缺乏合理的應對策略。多數患者就醫均為患者家屬或者附近人員撥打急救電話報醫。而由于該類疾病的變化相對復雜,且進展較快,如果不能保證干預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將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2]。與此同時,如何加強腦卒中患者急救工作變得尤為重要。急救護理是一種科學、綜合化、迅速的護理措施,該護理措施一通過醫護合作、護患合作、家屬配合,全面提升了腦卒中患者搶救成功率。此外,急救護理作為院前搶救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救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更代表了醫院的應急處理能力和醫護質量。本次研究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析急救護理在腦卒中患院前搶救的效果,現將相關病例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將其臨床資料加以整理。按照盲選法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40例。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3:17,年齡在52~78歲,平均年齡(72.18±5.23)歲,缺血性腦卒中26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
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16,年齡在51~79歲,平均年齡(72.19±5.34)歲,缺血性腦卒中27例、出血性腦卒中13例。
納入標準:患者在入院后經過多項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卒中;患者無嚴重的器質性缺損;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自急診科護理人員接收到呼救電話后,需要立刻根據總臺調度來進行出車,到達現場后,對患者進行基本急救處理,然后轉運入院,對患者進行檢查與治療,主要的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的病情做簡單的評估、進行基礎的搶救措施如清除患者口腔異物、吸氧等。并將患者以最快速度,安全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取急救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人員接到電話呼救電話后,立刻出車,在出車的過程中,需要與報救人員取得聯系,并且根據其介紹來指導其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在達到現場后,對患者進行基本的急救處理,然后進行病情評估、呼吸道清理、輔助通氣等干預。在患者狀況得到基本穩定后,轉運上車,并且送入醫院。在送醫的過程中,要與醫院急診科室取得聯系,并且就患者的狀況進行介紹,讓其了解做好對應的準備。同時,在患者入院后,及時對其進行對癥處理,以顱內壓控制、胰島素干預、鎮靜藥物運用等為主。并且對患者的具體狀況進行交接,盡可能為臨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從報醫到救護車達到時間、救護車到達進入急癥室時間、搶救成功率等指標上進行比較。

觀察組患者從報醫到救護車達到時間為(16.29±5.42)min、救護車進入急診室時間(32.31±12.34)min、搶救成功率95.00%(38/40),對照組患者從報醫到救護車達到時間(16.18±5.18)min、救護車進入急診室時間(33.19±12.18)min、搶救成功率80.00%(32/40)。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較快,是一種常見的急危重病癥。從臨床統計上來看,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情進展相對較快,且由于其發生突然多數患者及其家屬都無法對其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而從撥打急救電話到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必然會包含一段相對較長的等待時間,而從救護人員將患者轉送到醫院,也會經歷較長的一段時間[3]。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對患者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將會對其救治結果產生限制。急救護理能夠針對患者的病情,來對其進行病情緩解、送醫安排、患者交接等多個方面的處理措施,從而保證患者救治的時效性[4]。在本次試驗中,對照組采取的是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取的是急救護理干預。從報醫到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間、救護車到達現場轉送入急診室的時間以及搶救成功率來看,兩組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卒中患者院前搶救中,采取急救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提高搶救成功率,縮短搶救時間,值得推廣。